5年畢業1090萬,就業率70%多
“十五”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容易,“十一五”還會更難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呂諾)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2005年,在畢業生規模比上年增加58萬人、總人數達338萬人的情況下,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依然保持近73%的水平,實現了245萬名畢業生就業。
“十五”期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累計1090萬人,年均增幅27%,面對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和擴招帶來畢業生人數大增的雙重挑戰,就業壓力前所未有。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高校真抓實干,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就業人數連年增長。
30個省份成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
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工作體制,黨委統一領導、行政統籌協調、部門密切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全國30個省份、270多個地市成立了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各地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當地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總體部署,各高校把畢業生就業作為“一把手工程”。安徽、山東、福建、甘肅等省還建立了省、地(市)、縣三級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聯動機制。
95%的高校成立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隨著畢業生規模擴大和就業壓力劇增,地方和高校普遍加大了對就業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95%的高校成立了就業指導服務中心,81%的高校就業指導人員數量和畢業生人數之比達到1:500,69%的高校就業經費達到年度學費的1%。9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
就業服務工作已經貫穿大學教育的每個環節。2003年,教育部部長周濟提出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隨即展開:從辦學指導思想轉變,到新的人才觀、發展觀樹立;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到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從就業狀況與高校經費投入等十八項工作掛鉤制度建立,到與就業相關的高校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機構改革;從就業評估和教學評估廣泛開展,到高職院校“訂單式”培養、“雙證書”制度試點……就業對高等教育的有效導向機制初步建立。
95%的教育部直屬高校鼓勵基層就業
中央《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引導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進入新階段。安徽、甘肅等20多個省份實施了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地方項目,95%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出臺了鼓勵政策,上海拿出1.5億元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南京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可參照下崗失業人員有關規定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并享受有關稅費減免政策……
“十一五”時期,全國將有2700萬名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到100萬人。同時,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萬到1400萬人左右,對畢業生有效需求的增長相對滯后,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依舊任重道遠,仍需各級政府和全社會付出艱苦的努力。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