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源危機說到底是質量危機
2012-01-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生源真的變少了嗎
適齡人口減少與高校擴招這一結構性矛盾的存在,是否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出現數量上的拐點,即高校太多,適齡孩子太少?
單強認為,從絕對數量上看,中國的高校不算多,生源不算少。他說,美國目前有4000多所高校,平均7萬人就擁有一所高校,但中國只有2000多所高校,平均43萬人才擁有一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僧多粥少是誤解。數據顯示,從高校入學率上看,美國為82%,英國為63%,但我國在2010年僅為26.5%。“還有另外一個指標,就是每10萬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我們國家這個比例大概是7%,而很多發達國家超過20%,在這一點上,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單強說:“從根本原因上看,是現有的高等教育質量無法滿足期待,一些層次相對較低的高校沒有建立起品牌和聲譽。”
這種反差導致中國的家庭和孩子開始“用腳投票”,2009年,教育部在公布當年高考報名人數時,順帶發布了應屆高中畢業生有84萬人棄考的消息,這占到當年應屆高中畢業生總數的近1/10。
這84萬人中,除了一部分學生因為成績太差、家庭貧困自動放棄外,還有一部分因自覺考不上好大學而放棄,另有一部分學生則在高中畢業后選擇出國留學或去港澳地區上學。數據顯示,84萬名棄考高中生中,有21.1%的學生選擇了留學。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1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選擇留學的人數有望達到35萬人。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美國最大的海外留學生和海外本科生生源地,2011年,美國在華錄取的本科生數量超過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韓國與印度的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留學的并非差生,大部分都是優質生源。如2011年,北京4名高考狀元全部選擇香港高校,2011年香港大學錄取的17名狀元中,包括11名省級狀元和6名市級狀元。另有數據顯示,2011年,內地赴香港參加SAT考試的學生達6000多人次。
近年來,就業難增加了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也使得“上大學無用論”甚囂塵上。中國青年報報道《讀書改變了什么》就記錄了一個案例:一個陜西農民為了兒子上大學備嘗艱辛,付出巨大,當兒子大學畢業后,他卻吃驚地發現,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
熊丙奇也表示,如果大學沒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來保證培養質量,那么,文憑的價值就會降低,社會不會認可。既然這樣,出于理性考慮,他們當然不愿意去上差的院校。
倒逼高校改革
突如其來的生源危機,也引發了高等教育界的憂慮與思考。
熊丙奇認為,生源危機對于中國高等教育反而是個機會,可以借此推進高考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比如加大辦學自主權,根據需要設置學科和專業,同時實行學分互認等制度。
單強則表示,面對生源危機,高職院校應從自身找原因,當前的部分高職院校缺乏辦學特色,與現時代經濟發展、社會需求脫節,培養不出專門領域的高級技能人才,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都大打折扣。
單強以他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近幾年招生不錯,但我們不能等到生源繼續銳減才做改變,所以最近三四年做了很多改革,比如教學全部實行項目制,軟硬件配置上也做了改善。同時,我們也在與招生對象學校建立伙伴關系,把我們學院好的理念和項目傳播到這些院校去,增加我們學院的吸引力。”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毅穎也證實,北京的幾所高職示范校在自主招生時還是挺受歡迎的,一些示范專業的錄取分數也很高。“這些院校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合作辦學,將供求結合起來,再加上北京的投資力度也很大,即使面對生源危機,他們也還是不太愁的。”
然而,單強也看到,面對生源危機,一些民辦職業院校不是在著力于改變質量,提升品牌,而是從營銷角度考慮,不斷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和降低學費,“廣告支出增多,學費降低,只有一個后果,就是在辦學質量上的投入越來越少,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結果是這些院校越來越不受歡迎。”
熊丙奇多次談到“高校破產”,他認為“破產”已然出現,比如一些實行非學歷教育的機構已經出現倒閉的現象,有些學校也已經被其他學校接管,名存實亡。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