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檔案能否治理學術不端
2012-03-26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誠信檔案是要在人事檔案之外另起一個檔案嗎?大學哪個機構來負責?建立檔案的工作量有多大?這些問題如今已成為高校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
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對記者表示,這些正是各高校在推進相關工作時需要明確的問題。
“建立誠信檔案不一定能夠治本。”盧曉東同時指出,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從高校管理角度來看,這不僅是一個誠信檔案的問題,還應該把重要的價值觀和相關處理規定更加明確化。
盧曉東說:“比如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學術的規范,目前大陸還沒有非常嚴格的界限,一些模糊的情況一直存在爭議。”
此外,陳武元認為,要切實加強高校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除建立科研誠信檔案外,對科研成果的激勵措施和對學術不端的處罰措施都應改進。
他向記者提到這樣一個現象:目前的科研獎勵都由教師本人申報,如果一些教師在填寫申報材料時夸大自己的成果,評委短時間內不一定能甄別出來,就可能看誰材料寫得好就評給誰。結果導致最后得獎多、獎項高的,未必是科研做得最好的。
“現在的獎勵制度,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太大,使得很多人有點利令智昏,愿意為此冒險。”陳武元認為,我國應該淡化各種科研獎勵。
同時,教育部《實施意見》提到,高校主要領導是本校學風建設和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的第一責任人。
在陳武元看來,該規定可以加強單位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但也把單位利益與教師個人綁在了一起,一旦發現問題單位可能伙同犯事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把個人造假行為和單位分開,這種包庇的情況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表示,加強學風建設最關鍵的措施之一,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只要出現學術不端的檢舉和質疑,學術委員會會從維護學術聲譽出發,啟動獨立的調查,同時學術委員會的調查具有最高權威性,校方行政必須按照這一調查結果進行處理。
熊丙奇說,在這樣的學術管理機制中,維護學術尊嚴和學術榮譽將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這是比建立科研誠信檔案更有用的“教化措施”。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基金委發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2020-12-30
-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學者有德 行者守端 2017-02-10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
- 教育部將加強高校科研經費管理 規范科研行為 2013-01-03
- 教育部出臺新規 高校教師將建科研誠信檔案 2012-03-15
- 上海擬建科研人員誠信檔案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