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獲美國化學會Harrison Howe獎
2012-05-0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美國化學會Harrison Howe獎。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官方網站的公告說,謝曉亮教授及其研究組從事多個相關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發展新型物理及化學技術手段以解決緊迫的生物學問題。謝曉亮教授為單分子生物化學及其生物學應用領域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近,謝曉亮研究組新發展出了一項DNA測序技術,可以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提高測序速度。他們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單分子基因組學,以為單個細胞的全基因組檢測奠定基礎。他的團隊還開創了相干拉曼散射光譜學。現在生命科學領域正變得日益量化,數據量也越來越豐富,在掌握了一系列物理化學技術手段后,謝曉亮研究組正積極將這些技術手段應用于生命科學。
據悉,頒獎典禮將于今年9月30日在美國化學會東北地區年會上舉行,屆時謝曉亮教授將應邀發表題為"The Quest for Non Linear Coherent Optical Imaging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的學術演講和題為"Life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的公眾演講。
Harrison Howe獎創立于1946年,用以紀念美國化學會羅徹斯特分部創始人、美國杰出的化學家Harrison Howe。Harrison Howe為著名化學類雜志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創始人,一直致力于推動化學研究和化學的工業化應用。他一直堅信化學及化學研究有益于人類社會,并親自擔任了多個重要學術組織、協會和委員會的職務。
Harrison Howe獎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大多數獲獎人正處于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從1946年創建到目前為止,共有67人獲獎,平均年齡43歲。該獎的首位獲獎人Linus Pauling獲獎時就年僅44歲。該獎的另一個特征是高達39%的獲獎人日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生理或醫學獎。
謝曉亮教授是該獎歷史上第三位華人學者。第一位是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教授(1983年),另一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現任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The Genomics Research Center of Academia Sinica)特聘研究員兼中心主任翁啟慧(Chi-Huey Wong)教授(1998年)。
Harrison Howe獎每年頒發一次,每次一名,通常頒發給擁有巨大潛力的相對年輕的化學家。獎品包括獎牌和獎金。任何國家從事與化學相關研究的化學家均可獲得提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曹鵬飛研究員獲2021年美國化學會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青年研究者獎 2021-07-17
- 中科院化學所王篤金研究員當選2018年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8-07-25
- 美國化學會發布2017年化學研究進展 2017-12-22
- 謝曉亮當選中國化學會首位華裔榮譽會士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