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科技人才培訓項目:與中國有個“約會”
2012-05-18 來源:中國科學報
2年前,也是春暖花開的5月,Filippo Bedani告別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花海,遠赴中國開啟了他的留學之旅。
經過半年的中文訓練,Bedani來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師從中科院院士張玉奎,從事固定化酶反應器方面的研究。
“我在大連生活得很愉快,很好地融入到了研究組,還在這里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背酥,這個小伙子還對大連化物所優美的園區環境念念不忘,他指著自己拍攝的迎春花說,“大連的春天真的很美,我真希望能在中國多待一段時間”。
Bedani是借助歐盟科技人才培訓項目(STF)的東風來到中國的,這個從2008年開始啟動的項目,在4年時間里分兩批輸送了58名歐洲青年學者來華,進行為期2年的科學研究工作。
項目學員的足跡遍布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研究課題涵蓋原子物理學、中藥化學、空氣污染與健康、因特網成癮等領域。
在5月16日舉行的歐盟科技人才培訓項目第二屆研討會暨項目結項儀式上,項目所有學員、歐盟駐華代表團大使及其他官員、歐盟成員國使館科技參贊、中方官員和學者等150多人,共同對學員在華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總結,并就促進科研人員流動和人員交流方式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這樣熱烈交流的場面并不多見。
過去30年來,盡管已有成千上萬的中國科研人員在歐洲學習和工作,卻只有極少數歐洲科研人員來到中國,在這里生活并從事研究工作。
“歐洲科研人員來華工作的人數不多,即使來了,也大多是短期訪問。”歐洲在華科研人員網絡項目經理Jacques de Soyres坦承,“部分原因是一些人低估了中國的科研水平,另外工資、簽證等問題也成為了他們來華工作的阻力。”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中國共有12萬人在歐留學,歐洲來華學生數量則只有22668名,且他們中的90%并非為了取得學位而來;在科學家中,到2008年也只有156個歐洲學者在中國工作,相反,中國科學家在歐工作的人數卻達到了6700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建議加強中歐雙方的互動,提供更多信息讓歐洲學者了解中國。”Soyres說,“其次還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并采取靈活的資助模式,以改善學員在華的工作條件,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STF項目就是為平衡這種狀況采取的一項舉措,歐盟提供了650萬歐元的資金,資助歐洲青年學者來華從事科研工作,力圖使歐盟和中國均能從中受益,并推進雙方未來更緊密的合作。
對這一點,意大利駐華使館科技參贊、意大利薩薩里大學材料科學教授Plinio Innocenzi也有許多感觸。
多年前在日本工作的經歷讓Innocenzi對亞洲文化頗具感情,他覺得中歐科技界應從單純的競爭關系走向互利合作!半p方的科研文化有很大差異,但來華工作不是為了對中國品頭論足,而是要與中國學者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就是STF教給我們的道理!
盡管今年STF項目就要結束了,但歐盟已在尋找新的合作機會。Innocenzi透露,他們不但希望進一步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還要將資助的范圍擴大到資深科學家當中去,與中國科學家“再續前緣”。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多部委發大招: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2018-10-24
- 哈工大十名教授為中學生當導師培養后備科技人才 2013-10-31
- 歐盟科技人才培訓項目第二屆會議在北京召開 2012-05-28
-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境外培訓項目正式啟動 2012-08-10
- 周緒紅院士談“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項目”啟示 2012-01-19
- 歐盟軟物質納米技術研究動向 2017-02-21
- 歐盟研制成功生物仿生超強粘合材料 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