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行政化是當前大學職稱評審病根所在
2012-05-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對同院教授大打出手,理由是對方使自己未評上教授職稱;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公開表示自己不愿去玩“職稱游戲”,拒評教授;湖南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一名評審專家竟高調地在賓館“開房收錢”……近期,一系列事件將原本深藏在象牙塔中的大學職稱評審問題,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人質疑,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制度好像不僅沒能評出優秀教師,反而成了制造各種丑聞的機器。
“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完全被異化成了‘行政評審’。”近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行政化是當前大學職稱評審的病根所在。想要改革大學職稱評審制度,應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前提。
不申請課題就能產出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學者最值得尊重
記者:對于近期發生的一系列有關大學職稱評審的事件,您怎么看?
熊丙奇:雖然這些事件只是一些個案,但它們能反映出我國目前大學職稱評審中存在巨大問題。腐敗、潛規則、缺乏公信力……當前大學職稱評審制度確實“病得不輕”。
記者:病根是什么?
熊丙奇:行政化!大學職稱評審的本質上是對教師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的評價,可是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完全被異化成了“行政評審”。在評定主體上,不論是獲得政府認定的自主評審資格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還是各省的教育、人事主管部門,都具有很強的行政性質;在評定標準上,基本上用的也是各種硬性的行政指標;對于評定對象而言,一旦被評上教授或副教授,一般也就終身享有相應的資格,像極了行政許可。
除了目前引起關注的職稱評審,比如,前些年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爭議的本科教學評估,有關部門也承認其中存在形式主義及弄虛作假的問題。可見,行政化是學術、教育評價的天敵,一旦各種學術、教育評價沾上了行政氣,必然會失去“學術”這最本質的兩個字。
記者:您提到當前大學職稱評審標準行政化,但據我所知,現在評審的標準依然是論文、課題,為什么說這樣的標準很行政化呢?
熊丙奇:論文、課題看起來是學術標準,其實不然。先說論文,我們的標準是關注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論文發表期刊的檔次,至于論文在講什么內容,評審時很少有人看。據我了解,現在有的地方在評審職稱時,甚至只要求提供論文封面和目錄的復印件。
至于課題,那就更不是學術指標了。對于一個申請到國家重大課題的教授而言,申請到課題并不表明取得相應的學術研究成果,只說明國家給了你栽種學術成果的“化肥”,還沒有產出,怎能以此為根據判斷學術高低?現在職稱評審比的是拿到國家“學術化肥”的能力,而非產生學術成果的能力。對于部分教授而言,正由于他們看透了其中的“奧秘”,經常在課題還沒什么成果時就將其包裝成了有成果的樣子,去參評各類獎項。然后再用獎金去公關新的課題,進而再去評獎。如此往復,金錢被運作到教授的口袋里,名聲被運作到教授的頭上,至于學術貢獻和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有時甚至是零。
在我看來,那些不申請課題、不靠“化肥”就能產出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學者才最值得尊重。但在現實中,這些學者往往因為拿不到課題和經費(或不愿意同流合污去搞公關申請課題)而被認為是無能的,進而被逐漸邊緣化。
記者:您曾在博客中指出,教授本應是一種職務,而不是一種職稱,我們現在恰恰弄反了。為什么這么說?
熊丙奇:職稱是一種經過行政許可的身份,一旦獲得,基本上終身享有;但職務更多是指一種具體崗位,在這個崗位上就有這個職務,不在崗位上就沒這個職務。在國外著名大學,教授更多意義上是被作為職務理解和對待。比如,有人應聘上耶魯大學教授,只是意味著他獲得了耶魯大學的一個教職,哪天他離開了耶魯大學,他就不再是教授了。如果他到了哈佛大學,只被聘用為副教授,那他也就只是副教授了。
然而,我們現在卻把教授完全行政化地理解為職稱,甚至是行政身份,一旦獲得這個稱號,相應的工資待遇基本上是終身享有,不隨具體崗位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去身份化,可是在當下大學中,教授這一職務卻越來越身份化、利益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一個副處長,20個博士、副教授去爭 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2015-03-09
- 清華北大綜改方案獲批 高等院校改革正式啟動 2014-12-17
- 中科院逐步推進研究所去行政化 完善院士增選計劃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