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十大名校分省招生計劃一覽表 |
根據(jù)各高校公布的2005招生計劃和各媒體報道的2005各地高考報考人數(shù),我們整理出了十所名牌高校在各地的招生指標情況,并以招生指標為關鍵詞做了降序排列。見下表: |
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科大 |
人民大學 |
北航 |
北京 |
320 |
江蘇 |
96 |
湖北 |
85 |
福建 |
84 |
浙江 |
80 |
湖南 |
67 |
山東 |
64 |
遼寧 |
63 |
四川 |
61 |
廣東 |
58 |
河南 |
57 |
上海 |
53 |
吉林 |
50 |
河北 |
50 |
天津 |
48 |
江西 |
47 |
安徽 |
47 |
黑龍江 |
46 |
廣西 |
42 |
陜西 |
42 |
內(nèi)蒙 |
40 |
山西 |
40 |
重慶 |
32 |
云南 |
32 |
貴州 |
30 |
甘肅 |
28 |
新疆 |
27 |
青海 |
18 |
海南 |
18 |
寧夏 |
18 |
西藏 |
6 | |
北京 |
113 |
江蘇 |
39 |
浙江 |
38 |
山東 |
30 |
四川 |
29 |
遼寧 |
28 |
湖南 |
28 |
湖北 |
28 |
天津 |
27 |
河北 |
26 |
河南 |
26 |
福建 |
25 |
上海 |
24 |
黑龍江 |
24 |
吉林 |
22 |
安徽 |
22 |
重慶 |
20 |
山西 |
20 |
江西 |
20 |
陜西 |
20 |
廣東 |
16 |
海南 |
10 |
貴州 |
10 |
內(nèi)蒙 |
10 |
甘肅 |
10 |
新疆 |
8 |
青海 |
8 |
寧夏 |
8 |
云南 |
8 |
廣西 |
8 |
西藏 |
2 | |
安徽 |
200 |
江蘇 |
111 |
湖北 |
105 |
河南 |
95 |
湖南 |
80 |
山東 |
70 |
浙江 |
65 |
福建 |
60 |
四川 |
60 |
江西 |
55 |
河北 |
46 |
重慶 |
45 |
陜西 |
45 |
吉林 |
39 |
廣東 |
35 |
廣西 |
35 |
北京 |
34 |
遼寧 |
30 |
天津 |
25 |
黑龍江 |
25 |
甘肅 |
22 |
山西 |
20 |
上海 |
20 |
內(nèi)蒙 |
12 |
新疆 |
12 |
海南 |
10 |
貴州 |
10 |
云南 |
10 |
青海 |
6 |
寧夏 |
6 |
西藏 |
0 | |
北京 |
225 |
湖南 |
95 |
湖北 |
95 |
江蘇 |
94 |
山東 |
92 |
浙江 |
90 |
四川 |
85 |
河南 |
80 |
廣西 |
76 |
廣東 |
76 |
遼寧 |
70 |
安徽 |
70 |
福建 |
68 |
江西 |
63 |
吉林 |
62 |
重慶 |
58 |
黑龍江 |
58 |
陜西 |
58 |
天津 |
50 |
山西 |
50 |
云南 |
45 |
河北 |
45 |
上海 |
40 |
內(nèi)蒙 |
40 |
新疆 |
32 |
貴州 |
30 |
海南 |
28 |
甘肅 |
28 |
青海 |
21 |
寧夏 |
17 |
西藏 |
3 | |
北京 |
320 |
湖北 |
200 |
湖南 |
195 |
河北 |
175 |
河南 |
170 |
遼寧 |
168 |
山西 |
145 |
陜西 |
145 |
山東 |
130 |
吉林 |
127 |
江西 |
120 |
四川 |
120 |
黑龍江 |
110 |
浙江 |
90 |
廣東 |
90 |
天津 |
80 |
安徽 |
75 |
內(nèi)蒙 |
70 |
廣西 |
70 |
江蘇 |
70 |
新疆 |
65 |
貴州 |
63 |
重慶 |
60 |
福建 |
45 |
甘肅 |
43 |
云南 |
20 |
上海 |
16 |
寧夏 |
15 |
海南 |
12 |
青海 |
10 |
西藏 |
0 | |
南開大學 |
浙江大學 |
復旦大學 |
武漢大學 |
中山大學 |
天津 |
700 |
河北 |
175 |
遼寧 |
140 |
吉林 |
90 |
黑龍江 |
90 |
山西 |
90 |
四川 |
90 |
山東 |
90 |
河南 |
90 |
湖南 |
80 |
湖北 |
80 |
江西 |
75 |
浙江 |
70 |
安徽 |
70 |
江蘇 |
70 |
北京 |
65 |
內(nèi)蒙 |
60 |
福建 |
60 |
重慶 |
50 |
陜西 |
40 |
廣東 |
40 |
甘肅 |
35 |
新疆 |
30 |
貴州 |
30 |
云南 |
30 |
廣西 |
30 |
海南 |
25 |
寧夏 |
12 |
上海 |
10 |
青海 |
4 |
西藏 |
2 | |
浙江 |
2930 |
山東 |
129 |
江蘇 |
115 |
福建 |
105 |
湖北 |
95 |
遼寧 |
92 |
湖南 |
92 |
廣東 |
90 |
河北 |
86 |
安徽 |
78 |
四川 |
76 |
河南 |
74 |
陜西 |
73 |
江西 |
66 |
山西 |
64 |
黑龍江 |
63 |
吉林 |
57 |
上海 |
54 |
重慶 |
47 |
北京 |
46 |
天津 |
46 |
內(nèi)蒙 |
44 |
貴州 |
41 |
云南 |
34 |
新疆 |
33 |
廣西 |
29 |
甘肅 |
24 |
寧夏 |
16 |
海南 |
8 |
青海 |
8 |
西藏 |
0 | |
浙江 |
135 |
江蘇 |
120 |
北京 |
70 |
安徽 |
63 |
福建 |
62 |
廣東 |
61 |
四川 |
58 |
山東 |
57 |
湖南 |
57 |
江西 |
56 |
遼寧 |
46 |
重慶 |
40 |
河南 |
38 |
陜西 |
34 |
云南 |
33 |
湖北 |
31 |
吉林 |
30 |
黑龍江 |
30 |
甘肅 |
29 |
廣西 |
27 |
海南 |
27 |
新疆 |
26 |
山西 |
25 |
貴州 |
24 |
河北 |
23 |
天津 |
22 |
寧夏 |
12 |
青海 |
10 |
內(nèi)蒙 |
7 |
上海 |
|
西藏 |
| |
湖北 |
3030 |
湖南 |
330 |
河南 |
275 |
江西 |
265 |
安徽 |
150 |
江蘇 |
135 |
廣西 |
135 |
山東 |
130 |
四川 |
130 |
廣東 |
110 |
浙江 |
105 |
陜西 |
100 |
貴州 |
90 |
福建 |
80 |
山西 |
75 |
甘肅 |
75 |
北京 |
70 |
河北 |
70 |
遼寧 |
70 |
重慶 |
70 |
內(nèi)蒙 |
65 |
天津 |
60 |
云南 |
60 |
寧夏 |
60 |
新疆 |
60 |
吉林 |
55 |
上海 |
50 |
黑龍江 |
40 |
青海 |
40 |
海南 |
30 |
西藏 |
0 | |
廣東 |
4500 |
湖南 |
180 |
湖北 |
160 |
江西 |
155 |
山東 |
145 |
廣西 |
145 |
福建 |
140 |
四川 |
130 |
浙江 |
120 |
江蘇 |
115 |
安徽 |
115 |
河南 |
110 |
重慶 |
105 |
海南 |
95 |
云南 |
90 |
河北 |
85 |
遼寧 |
85 |
貴州 |
85 |
山西 |
70 |
吉林 |
70 |
黑龍江 |
70 |
陜西 |
70 |
北京 |
60 |
內(nèi)蒙 |
55 |
甘肅 |
55 |
天津 |
50 |
上海 |
45 |
寧夏 |
45 |
新疆 |
45 |
青海 |
40 |
西藏 |
10 | |
備注: |
各高校錄取指標:根據(jù)各高校公布的2005招生計劃整理 |
根據(jù)各高校公布的2005招生計劃和各媒體報道的2005各地高考報考人數(shù),整理出了十所名牌高校在各地的招生指標情況,并以招生指標為關鍵詞做了降序排列(見附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各高校招生計劃列前部分的省市主要是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和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東部,而后部分計劃非常有限的則為西部經(jīng)濟和教育不發(fā)達地區(qū)。
就此,全國政協(xié)常委、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教授。他明確表示:反對分省指標,全國應該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分數(shù)線、統(tǒng)一錄取。
朱永新說:“分省指標是按照多重標準制定的,包括人口、教育質(zhì)量和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等等,但其中比例卻具有隨意性,缺乏真正可靠的依據(jù)。我們唯一可看出的是“嫌貧愛富”這一項。”他還就清華大學在北京和江蘇兩地的招生計劃進行了對比:北京今年的報考人數(shù)是9萬多,而江蘇是47萬,可清華在兩地的錄取計劃分別是320人和96人。他說:“如果是按照人口比例,這樣的分配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果是按照教育質(zhì)量,江蘇的教育質(zhì)量可不一定比北京差。”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
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