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政策對大學的影響
科技撥款方式從壟斷性向競爭性轉變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定義,所謂科技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指的是一個國家為強化其科技潛力,以達成其綜合開發之目標和提高其國家地位而建立的組織、制度及執行方向。科技政策的本質是一種制度設計,對科技活動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在中國,與大學直接相關的科技政策與計劃主要有四個領域:一是學科領域,包括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985工程”;二是項目領域,包括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支撐項目、行業重大專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三是基地領域,包括國家、部門重點基地和各類知識轉移平臺;四是人才領域,包括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在科技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科技投入迅速增長。科研經費已成為中國高校經費的首要來源。在科技政策的主導下,中國科技撥款方式從壟斷性向競爭性轉變。近年來,政府不斷減少來自行業部門的指令性科研計劃項目,增加以競爭和評估為基礎的競爭性科研經費撥款。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成為大學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資助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推動力。
撥款方式的轉變,使得大學參與國家科研創新體系的程度不斷加深,大學承接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參與了“863”計劃、“973”計劃、國家重大項目攻關計劃等國家研究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2000年批準科學基金資助經費13億元人民幣,2010年增長到83億元。高校承擔的項目在自然科學基金中占有較大的比例,2010年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10819項,經費370979萬元,占面上項目總經費的81.99%;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304項,經費67568萬元,占重點項目總經費的70.05%。
2 大學在科研全局中占主導地位
如今的大學自由探索與協同創新并重
大家都熟悉范內瓦·布什在194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文中指出——大多數企業和政府研究部門都著重現有科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只有學院、大學、研究所把它們的大部分研究力量放在擴展知識的前沿上和基礎研究上,所以要加強政府對科學研究的宏觀管理,重視基礎研究,要關注大學的科學研究,發揮大學在科技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無疑,大學在國家科研全局中占居了主導地位。如今的大學自由探索與協同創新并重,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國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10個,占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51.9%;大學承擔了50%以上國家“973”計劃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大學全面參與國家16個重大專項的研究任務;大學的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占全國總數的55%。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科技部:到2025年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2020-03-26
- 東華大學“纖維材料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引智計劃”會議召開 2016-11-03
- 四川成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