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八年來取得的各種證書鋪滿了滿滿一床
巨大資金投入、孩子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家長的“全程陪護”……一位母親昨日致信本報描述了孩子“小升初”過程中的種種辛酸與淚水——
昨天,一位家長和她的孩子將三封信送到了報社。在她寫給本報和她與孩子相互寫的信中,講述了她們為躲避“電腦派位”而擇校的經歷。為了能讓孩子考上好初中,幾年來,帶著孩子奔波于英語、鋼琴、數學等各種訓練班,掙來了一大把證書,卻使孩子在八年里沒
有休息過一個周末,她為此深深自責。 現將信件原文刊登如下:
編輯同志:
您好!看了貴報的《小學生背不動大書包 拉桿箱轟隆隆進校園》一文感觸很深,孩子的負擔之重是你們無法想像的?粗液⒆釉诎四陼r間里獲得的幾十張證書,我感到是我毀了孩子的童年。
八年了,別提它了
“小升初”實行電腦派位作為教育改革的實施,從1998年開始至今已經整整八個年頭了。該項措施取消了統考,通過電腦派位孩子就近入學,它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實行真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然而8年的“電腦派位”已逐步演變成各類拔高考試、家長大顯神通的歷程,“小升初”已成為每一個有小兒郎的家庭最為關心的問題。
為了躲避六月的“電腦派位”,早在一、二月份家長們便開始拋重金、施權術、屈尊嚴四處挖“門子”;為了躲避“電腦派位”,孩子們小小年紀便開始踏上了漫漫求學路。孩子們沒有了假日,沒有了童年,每到周末,馬路上隨處可見父母們領著背著大書包的孩子們四處求學的身影?纯磭篮崾钪姓驹趯W校門口的父母們的身影,就知道周末靜悄悄的校園里又有多少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假日。一些孩子在家長的軟硬兼施和重點初中的強大誘惑下,懵懵懂懂地邁進了“奧數”的殿堂。家長們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學校參加“奧數”班的培訓,有些家長更成了學生們的“全程陪護”。
有專家指出,國際上每年舉行的一次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發現人才,二是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在參賽的人群中只有百分之五的智力超常的兒童適合該數學,而真正能沖到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對于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而言,“奧數”的確挺難,但為了抓住這塊“敲門磚”許多家長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
張女士是某出版社的編輯,為了讓孩子能上個好中學,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為陪孩子上奧數,她每天上班就拿一本厚厚的習題集,近一寸厚的書不知被她翻了多少遍,幾乎每道題她都做了一遍。她憂心忡忡地對其他家長說:“沒辦法,現在學校就認這個,我寧可下崗也要幫孩子把‘奧數’攻上去。”
一位黨校的教師與張女士有著同樣的經歷,他陪孩子做遍了所有的習題,目標明確,就是看準了“奧數”這塊“小升初”的敲門磚。
筆者看到:許多家長為了使孩子具備更多的特長,為孩子在一天報了多個“特長”培訓班,周六當一個瘦弱的女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急匆匆地沖進將要關閉的學校大門,孩子的母親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是上完少年宮舞蹈訓練班的課趕過來的!敝形,“奧數”班快下課時,女孩的母親早已捧著“肯德基”在門口翹首以待了,因為她還要帶這孩子去趕一點半的鋼琴課,孩子的午餐只能在出租車上用洋快餐來解決。
有人直言:要想躲開“電腦派位”,奧數、英語、特長一個都不能少,這些除了孩子要有超強的體能外,還需要父母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據了解,參加奧數班一學期大約需要500元至600元,孩子通常要從小學三年級或更早開始訓練,寒暑假的費用還需另付,這樣四年的奧數學習需8000元左右。
鋼琴班(一對一),每節課的費用約為100元至150元,孩子學琴一般從五歲開始,就以每兩周學一次琴來計算,幾年下來約需2.5萬元。
劍橋英語學習班,每考一級約需1000元,三級考完約需3000元左右。
僅以上幾項筆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至少需3.7萬元。這對于中低收入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負擔。盡管如此,許多家長還是傾其所有,培養孩子綜合發展,因為不少家長認為:與其幾年后花大錢找路子、托關系為孩子上學頭疼,還不如把反正要花的贊助費提前投入到孩子的培訓上。
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的孩子更可憐,從小學二年級,甚至更小就開始了永無盡頭的奔波,看看孩子蒼白的小臉,疲憊的雙眼,你就會知道孩子有多累。誰說我們的孩子是抱大的一代?是這種考試制度逼得我們不得不抱,孩子太辛苦了。當人們指責今天的孩子高分低能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從我們的教育制度中找找原因嗎?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如此重負,他們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連孩子的天性都喪失了,哪里還會有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其他技能呢?
誰忽悠了我們的孩子
今年小升初的孩子與往年相比似乎更多了些磨難。
先是1月4日教委叫!坝罕薄!坝罕笔桥c諸多“奧數”競賽如:“同方杯”、“資源杯”、“華羅庚杯”、“希望杯”、“圓明杯”、“成達杯”等齊名的賽事。它于每年春季舉行,有不少區、校均有自己的集訓隊,一般從二、三年級開始培訓學員,五、六年級進行篩選。本屆的篩選工作從去年12月18日、25日、今年的1月2日分三次進行,入圍考生可進入集訓隊參賽。
自從實施“電腦派位”后,不少初中示范校把奧數水平作為一個重要標志,曾有不少學校將集訓隊名單上獲得名次的學生全部接收,且一分贊助不收。因此,不少學生家長對此次競賽十分看重,但是當今年孩子們連元旦都沒有休息,積極參考的第二天,北京各大媒體曝光“迎春杯”違章操作,被相關部門“叫停”。一時間,所有的考生迷失了方向,實指望幾年的奮斗就指這一錘定音,沒想到考是考了,可沒有了結果,且有些“奧!边B個證明也不給,家長們怎么也想不明白,咋考了仨星期都沒人叫停,偏偏孩子們辛辛苦苦考完了才有人發現違規了呢?
于是,不甘心的家長又開始四處打聽寒假期間把孩子送到各校辦的“銜接班”,可剛上了幾節課,又遭“封殺”。
接下來便進入了“小升初”真空期。家長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四處打探,連各校的中考開放日上也聚集了不少一頭霧水的小學生的家長。
終于,4月4日《2005年北京市小學升初中辦法》才千呼百喚始出來。人們注意到政策中的兩大變化:一是擇校正;浅踔腥雽W綜合素質測試得到合法身份。于是,家長們帶著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奮斗。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據相關資料顯示:今年“小升初”的入學方式主要有四種,各區縣有所不同,西城區部分學校首招英語實驗班;朝陽區開辦了“奧運志愿者實驗班”;崇文區、宣武區的一些學校取消了電腦派位,將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測試后擇優錄。缓5砑訙y綜合素質,近1.4萬名的小學畢業生可通過11種途徑進入初中……
為了挑選好的生源,各校對考生進行了五花八門的加試:
一位重點校的負責人說:“學校準備了多套考題,在考生報名時采取隨即抽取的方式”;
陳經倫中學則是當考生辦理加試手續時進行一次簡短的面試;
西城區一重點中學在全區招收一個實驗班,學生的報名條件是四、五、六年級三好生或文藝科技特長生;筆者在很多重點學校的招生簡章上都看到“劍橋英語三級”或是“公共英語一級以上”等明確的標準。
今年,雖然教委已“叫停”了“奧數”班、“銜接班”,但據筆者了解,幾乎所有的學校在招生考試中,“奧數”仍是一張“綠卡”,對升學的幫助極大。仍有不少學校在自己的網校或銜接班中招收學生,有家長在數學網上披露:
某某附中的生源50%創成績,50%創效益。大部分新生是華校1500人中的生源,而社會上的3500人中錄取的不到1%。
某大學附中對新生的錄取85%看數學成績……
為了使孩子能上一個好學校,家長帶著孩子穿梭在京城各區的不同考場,有的孩子一個周末趕考數家學校。
像北京四中這樣的重點校,它的招生更帶有幾許神秘的色彩。5月21日晚上人們才在網上發現了一條很短的關于“小升初”的信息。次日清晨8點四中的校園內還是聚集了數千人。一位自己的孩子有幸入圍的家長說:“5月23日,我們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將孩子的申請材料送呈校方,三天后被通知孩子去參加考試,5月29日孩子從傍晚一直考到晚上近10點出來,所考的內容主要是:數學(含‘奧數’)、語文、英語、玩撲克牌(據說以此來對考生進行心理測試和讓考生進行自我展示),校門口站滿了眼巴巴的考生家長,雖然這幾百個孩子是從數千人中脫穎而出的,但對于僅有的百十名錄取名額,家長們的心里依然沒底!
朝陽區某重點中學考試的那天正趕上下雨,數千名家長立在風雨中眼睜睜地等待著,一位背著薩克斯的男孩說,他是來考藝術特長生的,如果考上了還要交6000多元,作為今后學校為特長生請專業教師的培訓費。
當不少的孩子還在靜等學校填表的時候,已有學生早在4月中旬或者更早與重點校簽約了。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學生是靠家長“走門子”、送禮、托關系提前內定的。
誰來救救孩子
如今,當“小升初”即將塵埃落定的時候,仍有不少的孩子在等待著派位。綜觀整個過程,我們不能不為這一制度的“變味”感到悲哀。既然當初小升初是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可今天的事實是:為了躲避“電腦派位”而長年累月四處求學,孩子們已不堪重負,難怪不少家長發出感嘆:“我們可愛的孩子在當今教育體制下太可憐了。”雖然教育職能部門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一點,及時叫停了“奧數班”、“銜接班”,但是如果我們的招生制度不變,是毫無效果的。君不見,叫停了大班,老師就在家里開小班掙大錢。因為學生為了應考有這個需求。有家長指出:社會上有的老師靠開小班,一個暑假竟能掙一輛汽車。
既然“電腦派位”是為了實現真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幾乎所有的重點校無一不退出“電腦派位”。人們不能指責校方這一無奈的選擇,因為通過“電腦派位”無法保證生源,要想保證教學質量,學校無奈出此下策。
為了能使孩子上個好學校,一些家長幾年前就開始忙著四處托人找關系。面對今年家里的小學畢業生,一位母親傷心地說:“我不敢說我的女兒是最優秀的,但她絕不至于慘到沒人要的地步,當我帶著孩子四處報名、四處碰壁的時候,我為中國的教育感到悲哀,難道我們只有通過關系和金錢才能使孩子上個好學校?看看那群整天忙著找關系、出贊助費的家長,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會留下什么?”
難怪會有人驚嘆:每年的“小升初”必經“四部曲”——四月比信息;五月比孩子;六月比家長;七月比錢袋。
我們主管教育的官員究竟什么時候才能重新審視“小升初”中“電腦派位”這一制度,救救我們可憐的孩子?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