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實力:論文與人才
2012-08-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從科學發展的總體形勢看,若僅以論文數量而論,我國已成功邁入世界先進行列。自2008年開始,我國每年發表的SCI論文數持續突破10萬篇,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這使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科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正在成為未來的世界科技中心。
然而,進一步分析論文的構成和來源,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從論文的“總被引次數”和“篇均被引次數”兩個方面來分析:2001年至2011年間,我國共發國際論文83萬多篇,被引510余萬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國SCI論文篇均被引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兩個百分點的進步。2001年至2011年,我國高被引論文數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國之前的國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緊隨中國之后。
由此可見,論文總數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著我們實際的科研水平也達到了世界第二,在我們前面,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學強國仍然是我們要奮力追趕的目標,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高低,僅看論文數量是不夠的。這就如同上個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不能實現現代化是一個道理。要在科學研究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科學人才的持續積累與科研評價的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科學人才,我們最近統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近10年來,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的年齡正在不斷趨向年輕化,已由過去的平均60歲以上,不斷降低到去年的52歲左右;反過來,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平均獲獎年齡卻在不斷走高,從過去的平均50來歲不斷提高到60來歲甚至接近70歲左右。
近10年來諾貝爾獎獲得者平均年齡逐漸增長的趨勢,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科學由小科學發展到大科學,科學研究由簡單走向復雜,杰出科學成果從完成到獲得最高認可的時間都在延長的基本趨勢。一方面,職業科學家要更多的時間訓練才能漸入佳境,另一方面社會對科學成果的評價也越來越嚴格。
因此,科學家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只有終身持續不斷地研究,才有可能登上科學的頂峰。近10年來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齡的不斷年輕化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征兆,也是近10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成果的重要體現之一。如果七八十歲才當選中國院士,那沖擊世界科學高峰的希望就幾乎不存在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對這些年輕的杰出科學家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導向,以保障他們繼續攀登科學高峰而不是到此止步。根據研究,一個國家,在行將上升為科學中心的趕超年代,杰出科學家的平均年齡一般都不超過50歲。世界范圍看,杰出科學家作出創造性成果的高峰年齡段也集中在40歲到50歲之間。因此,從科技政策的角度看,繼續保持對年輕杰出科學家的支持和及時認可,在堅持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杰出科學家獲得國家認可的年齡;繼續鼓勵支持年輕院士潛心研究,沖擊世界先進水平,在制度上為其研究創造條件,并對其非科學活動適度予以制約,從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看,不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而且在戰略上也非常必要。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令人頗感不安。據相關研究,從統計上看,中國科學家恰好在創造力的高峰年齡段用于科研的時間反而大幅下降。如果個別科學家由于工作需要,當選院士后必須要去當校長還情有可原,但如果絕大多數年輕科學家都在當選院士后不久就轉崗從政,那對國家的科學發展而言,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保證大多數年輕的杰出科學家專注于科學研究,不斷形成沖擊世界科學高峰的國家科學能力,就成為當今科技體制改革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
對此,我們還可以從科學家學術榮譽追求的角度進行更深入的論證。就中國目前的狀況而言,科學家追求的學術榮譽除了舉國上下對SCI指標的關注之外,大多涉及科學獎勵的層面,而科學發現、發明的優先權命名幾乎被忘卻。
實際上,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是靠學術榮譽的分層遞進來推動的。對科學家而言,最高榮譽既不是所發論文數量也不是引用率,甚至也不一定是諾貝爾獎,而是對其開創的一門科學的冠名。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達爾文進化論、哥白尼日心說、麥克斯韋方程組、普朗克常數、哈雷彗星等等,在這方面,中國科學界甚至還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狀況是,對論文發表數量的關注太多,對引用率的關注不夠,大量年輕杰出科學家盛年轉崗離開了科研第一線。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科學實力,調整完善現行的科學評價觀念,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毋庸諱言,以發表論文數量來論英雄的做法并非一無是處。一開始先從重視數量上起步較為容易獲得一致的評價標準,20多年前,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寫篇文章,就會讓人刮目相看,現在20來歲的學生,可能幾個晚上就能寫篇SCI論文,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科學發展的第一步目標已經實現。
在科學論文數量不斷取得突破的基礎上,從調整科研評價機制入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術業有專攻、學仕皆精進、科學高追求”的策略,不斷提升我們的科研水平和質量,擯棄單純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簡單評價模式,把握歷史機遇,倡導社會觀念變革,盡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數杰出的年輕科學家在科學道路上持續奮進,是中國科學全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在未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
(作者徐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專業教授)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北大雷霆教授課題組誠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子 2025-02-10
- 復旦大學李劍鋒團隊:首個理論模擬科研全流程自動化AI智能體 2025-01-25
- 天津大學史志遠教授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學、微凝膠/微囊泡/脂質體、酶包裹遞送載體、微流控 2024-12-17
- 《自然》:中國具備世界前五科研實力 2013-06-20
- 高校應發揮獨特優勢 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貢獻力量 2013-06-03
- 攫住“顯示”先機——科學基金提升有機電致發光基礎研究實力 2012-09-26
- 天科大司傳領/徐婷、廣西林科院王軍鋒 SusMat 主封面論文:纖維素基水凝膠在柔性傳感器中的調控與作用機制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