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每月難有結余
14.2%主要靠兼職養家
“‘大學老師’的名頭提起來能贏得同輩尊敬,但說起經濟收入,囊中羞澀的時候多。”彭鋒說。調查報告佐證了這一點。
“調查顯示,僅有13.4%的受訪者是由于‘收入高’而選擇當老師的,64.6%的‘工蜂’認為‘穩定性高’是當前工作最有吸引力的地方,62.1%則是由于‘名聲好’。”廉思分析,雖然擁有較多的無形資本,但“工蜂”族的整體收入偏低,平均一年不足5萬元,只有10%的“工蜂”能突破7萬元。
2006年,北大教授阿憶曾在博客上“曬收入”,提到工資收入不足以支撐日常開支。工作的第3年,彭鋒也曾對比過“智力密集型行業”的工資單。他發現,金融業2010年的年人均工資是8萬多元,計算機和軟件業近7萬元。“我們排在第三位,5.7萬元。但除去名教授、學科帶頭人的收入,很多青年老師達不到這個水平。”
彭鋒不是沒有“外塊”。但調查顯示,七成“工蜂”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工資,五成人的年均“工資外收入”不足兩萬元。
報告指出:“相比一些行業收入水平近年來的迅速提高,高校教師的相對經濟地位近年來不升反降。因此,適當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待遇,為其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體系是一項緊迫工作。”
“高校‘工蜂’族剛入職不久,工資和職稱相對較低,申請課題經費難度較大,而結婚、買房、買車、子女升學、贍養老人等經濟壓力又集中涌現,以致不少人不得不從事各種兼職,以代課、培訓、承攬項目等‘貼補家用’,甚至有14.2%受訪者以兼職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廉思進一步向記者分析。
由于有房貸壓力,彭鋒和妻子的收入每月加起來剛好“收支平衡”,有時略亮“紅燈”。
而調查報告顯示,彭鋒的情況不在少數,每月能有經濟結余的“工蜂”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工蜂”在工作的前幾年內,經濟上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
“缺乏一份體面的收入,知識分子只能‘為稻粱謀’。”彭鋒坦言,由于其兼職承接的課題研究耗時不少,盡管家里有600本藏書,他近一年除專業書外,已很少有時間“精致地閱讀”。部分“工蜂”族在調查中坦言“兼職影響了備課”,為貼補收入,對各種課題經費也“節衣縮食”,“該用的不舍得用,應該開的會不舍得開”。
“在一次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對話中,他針對‘工蜂’族表示,大學里做學問非要有‘閑暇’不可,古人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閑暇不為也’。”廉思告訴記者,“但當不少教書育人者必須為世俗勞碌時,我們擔心青年知識分子正由‘精神貴族’淪為‘知識工人’,并把這種焦慮傳給下一代。”
84.5%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下層
無論從哪方面硬件條件來看,“工蜂”族都不算“屌絲”:高學歷,工作穩定,83.7%受訪者擁有本地城鎮戶口,八成有住房公積金,五成以上有醫療和養老保險。加上社會名望,高校“工蜂”族應屬“憑借學歷資本而上升”的中產階級。但調查報告顯示,這個人群的自我認知卻在“下行”。
對于“如何認知自身社會地位”,5138位受訪高校青年教師中,84.5%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其中,36%認為自己屬于“中下層”,13.7%認為自己處于“底層”,僅有14.1%認為自己處于“中上層”,0.8%認為自己處于“上層”,另有0.6%的受訪者未回答此問題。
報告分析指出:“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變了,權力和金錢取代知識與道德成為評價核心指標,這是令高校‘工蜂’族感到壓抑的重要背景。知識分子的整體地位下降,‘工蜂’族地位更加被邊緣化。”
北京師范大學某房地產領域教授日前宣稱,若學生在40歲時還沒賺到4000萬元就別來見他。在廉思看來,此番言論中知識與金錢孰輕孰重的糾葛,正是上述變化的一個典型概括。
高校內部的資源配置不均,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官本位色彩濃”,有時也令彭鋒產生“失落感”。
報告顯示,過半數(54.0%)受訪“工蜂”有類似感受。“不同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脫穎而出’的概率不一樣。目前,整個社會的學術、思想、文化等處于‘平臺期’——大致路徑及規模已經形成——年輕人的出頭比‘變革期’要困難很多。”陳平原教授對廉思研究團隊這樣分析“工蜂”族的上升不易。
報告還顯示,“下行感”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角色定位和社會責任感。
調查發現,在部分考慮過轉行的“工蜂”中,22.8%的理想是公務員,想從事企業管理或金融行從的也分別有兩成左右。
此外,在判斷自己是否優秀的標準上,有45.6%的受訪“工蜂”認為同行認可是首要標準,其次是獲得政府認可,僅有23.4%的人把“獲得社會認可”作為評判標準,這也令研究者感到擔憂。“由于關乎基本利益的評審與晉升均由‘同行’或‘政府有關部門’決定,因此‘工蜂’族在思考問題時,會更多選擇站在學術立場和政府立場,很難做到‘為大眾思考’了。”廉思在報告中寫道。
彭鋒至今記得,在自己讀書時,他的老師曾告訴他:“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要能為國家擔綱,也為后輩的成長贏得時間、空間和方向感。”但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現在在校園里,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行色匆匆,像“工蜂”一樣,為找一份好工作,有一個好家庭,過自己的好日子而奔忙。
“當知識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懷,都縮到與時代精神沒有關系時,時代精神在哪里安放?”這是彭鋒忙碌之余,經常涌上心頭的問題。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中國醫科院藥物所范武發課題組招聘青年教師 - 高分子化學、材料學、藥劑學 2023-04-05
- 天津工業大學張擁軍教授團隊招聘青年教師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生物醫用材料或相關專業 2023-03-09
- 復旦大學熊詩圣教授團隊誠聘青年教師和博士后(長期有效)| 高分子化學/物理、材料物理、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