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院士:回眸中國高教十年之變
2012-11-1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過去,我們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大多是“學徒式”,現在我們的學術研究已從“跟蹤研究”逐步向“合作研究”轉變。經過十多年的規模擴張式發展,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數量和規模的發展是大學發展的基礎,而質量和層次的提升則是大學發展的根本所在。
“說起中國高等教育十年來的發展與變化,我是一名親歷者與見證人,感到變化實在太大,也太多。”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六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正行進在由“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的發展模式轉型之路上,開啟了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出國熱”向“回歸熱”轉變
本學期開學初,侯建國主持召開了中國科大本年度第二次優秀人才引進學術委員會,審議通過了13人的任職申請。他們全部擁有在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或高科技企業學習、工作、訪問進修或從事博士后研究的經歷,其中包括1名外籍學者。
十年前,中國高校領導者們都在為優秀學生出國深造所造成的人才流失而擔憂,也為能聘請外籍學者來中國從事語言教學而沾沾自喜。那時,侯建國已任中國科大副校長,分管人事工作,“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為了留住一個優秀的博士畢業生,或者為了挽留一位希望調走的優秀教師,我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工作,甚至連校長、書記都會親自出馬”。
而如今,僅2009年以來該校已引進“千人計劃”教授35名、“青年千人計劃”教授55名、中科院“百人計劃”教授62名,其他各類教授55名。目前全校擁有兩院院士、“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共296名(不重復計算),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4%以上……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乃至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的力度,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的一大批學術干才、將才乃至帥才正在源源不斷地回歸祖國,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全職從事學術研究的“洋面孔”也越來越多了。據統計,僅中組部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項目,自2008年底實施以來已累計引進2793人,其中高校占了較大的比例。
“由‘出國熱’向‘回歸熱’的轉變,是十六大以來這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界出現的重要現象之一。”侯建國認為,高端人才回歸熱現象不僅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表現突出,在位處中西部地區的大學也屢見不鮮。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經演進到逐步形成人才洼地效應的地步,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行進在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路途上。
“說起中國高等教育十年來的發展與變化,我是一名親歷者與見證人,感到變化實在太大,也太多。”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六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正行進在由“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的發展模式轉型之路上,開啟了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出國熱”向“回歸熱”轉變
本學期開學初,侯建國主持召開了中國科大本年度第二次優秀人才引進學術委員會,審議通過了13人的任職申請。他們全部擁有在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或高科技企業學習、工作、訪問進修或從事博士后研究的經歷,其中包括1名外籍學者。
十年前,中國高校領導者們都在為優秀學生出國深造所造成的人才流失而擔憂,也為能聘請外籍學者來中國從事語言教學而沾沾自喜。那時,侯建國已任中國科大副校長,分管人事工作,“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為了留住一個優秀的博士畢業生,或者為了挽留一位希望調走的優秀教師,我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工作,甚至連校長、書記都會親自出馬”。
而如今,僅2009年以來該校已引進“千人計劃”教授35名、“青年千人計劃”教授55名、中科院“百人計劃”教授62名,其他各類教授55名。目前全校擁有兩院院士、“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共296名(不重復計算),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4%以上……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乃至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的力度,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的一大批學術干才、將才乃至帥才正在源源不斷地回歸祖國,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全職從事學術研究的“洋面孔”也越來越多了。據統計,僅中組部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項目,自2008年底實施以來已累計引進2793人,其中高校占了較大的比例。
“由‘出國熱’向‘回歸熱’的轉變,是十六大以來這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界出現的重要現象之一。”侯建國認為,高端人才回歸熱現象不僅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表現突出,在位處中西部地區的大學也屢見不鮮。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經演進到逐步形成人才洼地效應的地步,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行進在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路途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IJMS:考慮多種影響因素下的磁流變阻尼器本構優化建模 2025-05-09
- 中國科大張青川教授、吳尚犬教授團隊 Nano Lett.:通過細胞的“自我激勵”高效生產功能性sEV 2025-05-08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湖南大學段輝高教授團隊《Adv. Mater.》:“光刻膠全干法轉印”工藝賦能柔性電子器件高保形制造 2023-06-27
- 教育部:教師考核評價要“破五唯”,邊破邊立!要重投入,不斷提高教師工資待遇 2020-10-09
- 蹇錫高教授、朱美芳教授等15名中國大陸科學家當選2019年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