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炳林院士
2007年7月4日4時55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與吸附樹脂的奠基人,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何炳林,因病醫治無效在津逝世,享年89歲。
何炳林先生逝世后,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吳官正、張立昌、李瑞環、李嵐清、路甬祥、陳至立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天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南開大學及何炳林先生的親屬發來唁電、唁函,送來花圈。
何炳林先生病重期間,天津市委、市政府對何炳林先生的病情與救治工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張高麗多次詢問治療方案,指示醫務人員全力做好救治工作。何炳林先生逝世后,張高麗、邢元敏、楊棟梁、史蓮喜、陳超英、段春華、張俊芳等市領導專程到南開大學吊唁,并看望慰問親屬。
何炳林先生逝世后,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有關省市負責同志周濟、白春禮、程津培、秦銀河、文德功等以各種形式表示悼念。
著名科學家和兩院院士楊玉良、徐僖、王佛松、李靜海、沈家驄、卓仁禧、申泮文、李正名、王靜康、顏德岳、周其鳳、余國琮、徐如人、蘇鏗、汪爾康、倪嘉纘、游效曾、陳洪淵、陳懿、程镕時、江元生、胡宏紋、蔡啟瑞、田昭武、張乾二、黃本立、萬惠霖、趙玉芬、鄭蘭蓀、田中群、俞汝勤、姚守拙、楊士林、沈之荃等參加送別或以各種方式向何炳林先生的親屬表示慰問。
何炳林先生1918年8月生于廣東番禺,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作為南開大學助教留在聯大化學系繼續攻讀研究生,1947年赴美留學,1952年獲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幫助下歸國,重返南開大學任教。歷任化學系主任、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兼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材料與人工器官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組評審委員、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青島大學校長等職。
何炳林先生在南開大學主持成功合成出當時世界上已有的全部離子交換樹脂品種,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化工廠,其主要產品用于國防工業提取國家急需的核燃料——鈾,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和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1958年和1959年,毛澤東、周恩來先后到南開大學視察何炳林的實驗室和車間,高度評價他的開拓奉獻精神和杰出貢獻。為表彰他在原子彈研制中所做的貢獻,國防科工委于1989年向何炳林先生頒發了“獻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榮譽獎章。他還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發明獎、杜邦科技創新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等30余項重要獎勵。
何炳林先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赤心報國。他積極嘗試跨學科、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先后培養了600余名本科生、100余名碩士生、60余名博士生和15名博士后。晚年,他還捐出個人積蓄,在南開大學設立了“何炳林獎學金”。
何炳林先生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天津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范和天津市特等勞動模范。他的光榮一生,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南開大學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深得黨和人民的信任,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尊敬和愛戴。
何炳林先生的逝世,是科學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南開人深切懷念何炳林先生。懷念他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祖國和人民始終不渝的赤子之心,為科教事業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高瞻遠矚的學術視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關愛后學的崇高品質,決心繼承他傾注畢生心血的事業,為把南開大學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