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考研考博如何改變命運
2013-01-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于1月5日、6日、7日進行,全國有180萬人報名考試。從2005年起,中國連續九年考研人數超過百萬,在2013年達到新高。
莘莘學子考研和國家一年能為60萬考生(按近幾年3比1的錄取比例)提供讀研機會,這既證明了中國教育的蓬勃發展,也體現了國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擴大。它不僅對于提高一個民族的素質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對于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向也至關重要。
無論高考還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考試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有一點共性是顯而易見的,即通過接受教育學到知識和技能,從而在畢業后改變個人甚至家庭的命運。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中,那些貧寒和草根之士通過受教育改變自身命運,不僅是現實可行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正因為教育能改變受教育者的命運,高等教育在中國的重要性也如同在其他國家的重要性一樣得到認可。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通過了《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提出了一個大部分人對高等教育認可的觀念。高等教育的作用和質量應該體現為“價值增值”。如果學生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前和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成就、行為等可以測量的話,那這兩者的變化越大,價值增值就越多,大學教育的質量也就越好,大學教育的作用就越大,就值得充分肯定。
然而,如果只是把受高等教育和考研考博的改變命運看成畢業后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那么當越來越多的人能上大學和讀研讀博時,再持這種觀念就可能相當失望甚至忿忿不平。如今,大學、碩士和博士畢業后,很多人已經不可能在找工作時獲得鳥槍換炮的天壤變化了。
例如,在一些工作崗位的招聘上,碩士、博士反而不如本科生、專科生。武漢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王麗娜(化名),在當地一家知名地產公司招聘會最終的面試環節,與江漢大學一位本科畢業生“狹路相逢”。本以為憑學歷就可以輕松PK掉對手,卻被用人單位以“學歷太高”為由拒之門外。
其實,這并非房地產等少數行業拒絕碩士、博士而寧要本科或專科生的現象,而是存在于多種行業。更有甚者,哈爾濱市環衛系統剛剛公開招聘的人員中就有7名碩士研究生,占所招聘錄用人數的1.56%。如果從哈爾濱市環衛系統報名的現象來看,今后的研究生必然面臨與專科生、本科生競爭而且未必競爭得過后者的局面。
如果碩士和博士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只能當環衛工,這樣的命運改變就可能既不符合受教育者本人的期望,也與社會大眾的期望滿擰。過去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一個普遍的說辭是,如果你不讀書將來長大了只能去掃大街。但是,現在嚴酷的現實是,不少學子好不容易讀完研究生就是為了能掃大街。盡管這種掃大街的動機是為了追求一個體制內的旱澇保收的生存位置,但這與過去和一些國家相比,讀了大學和研究生能謀得一種體面的工作和職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面對這種變化很快的世界,上大學和讀研改變命運就不可能只是為了能獲得一個好工作和好職位,而只能從另一種角度來解釋受教育改變命運,這就是在認知、修養和世界觀等方面提升自己。而這,才是一個人的終極改變命運,即改變自己的文化基因。有了較好的文化基因,即便畢業后不能獲得鯉魚跳龍門的機會,也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如果從另一個意義看,改變命運的不止是讀書,而是獲得一個基本的學歷和受教育機會,然后在實際工作中提升自己,從而在人生各階段和各方面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李菲)
相關新聞
- 2018年考研國家線發布 2018-03-16
- 考研面試,導師會提哪些問題? 2018-02-28
- 180萬考研大軍中想從事學術研究的不足10% 2013-01-08
- 大學青年教師成考博主力 博士學位功利性突出 2006-10-12
- 多部委發大招: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2018-10-24
- 居民幸福感調查:學歷越高越不幸福? 2015-02-13
- 教育部:我國已與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