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大學,都會有校訓。但至少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卻記不住自己的校訓。
近日,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有192所學校的校訓都是“四詞八字”的口號式,還有個別大學校訓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
記者搜羅整理了39所大專院校的校訓發現,“求實”、“創新”、“厚德”、“博學”雷同率較高,其中有11個校訓竟都出現了“創新”一詞。與此相對的是,超六成大學生直言對校訓“不感冒”,認為只是“擺設”。
閱讀提示
校訓有“創新”卻難創新
通過對比搜集39所高校的校訓發現,其中有37所校訓均為八字式,而武漢紡織大學則最簡短,僅“崇真尚美”四個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的校訓有十六字:“愛國守法,團結友愛,明禮誠信,勤儉自強”。
此外,“求實”、“創新”、“厚德”、“博學”等詞的雷同率較高,有五所學校的校訓中同時出現了“厚德博學”四字。
細心梳理39個校訓后不難察覺:“創新”在11所高校校訓中成了“萬金油”。如湖北中醫藥大學校訓:“勤奮、求實、發掘、創新”,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明德大愛、創新篤行”,江漢大學:“立德、致用、兼容、創新”,湖北工業大學:“厚德博學 求實創新”等。
調查
為何大學校訓缺少新意?
大學特色不明致校訓雷同
校訓里倡導創新精神,為何校訓本身卻談不上在創新?對此,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劉禮堂教授認為,“對于校訓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國家提倡建‘創新型’社會,所以大學把這種精神列入校訓也是無可厚非。但每個大學的校訓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學科和學術特色,切忌跟風。”
他以武漢大學的校訓為例,“作為有上百年歷史的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體現的是武大的深厚人文底蘊,‘拓新’和‘創新’不完全一樣,還帶有與時俱進的意思,即‘日日新’。”
同時,劉禮堂指出,大學校訓應該體現一個大學的精神和風格,比如東南大學的校訓“止于至善”,即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他很推崇民國時期的一些老大學校訓,“政治化沒那么濃,又可以體現大學的厚重積淀”,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剛毅堅卓”。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說:“校訓本身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落實到對本校學生的培養、校風和時代特點上。現在的大學自己都沒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特點、沒有獨特的校園文化,所以只有一味地把時髦、前沿的詞往校訓里面加,實際上是對校園文化的膚淺理解和認識,就好比城市精神一樣,很少有一個稱得上是個性鮮明的”。
對于多數大學生記不住自己的校訓,周運清認為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好的校訓,學生自然記得住,因為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核心精神”,他進而反問:“校訓沒有自己的特點,怎么能夠讓人記住?”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自主招生申請材料頻現造假 童年往事雷同 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