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為何“越權”干涉大學的教育和學術
2013-06-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日,一篇題為《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突然在網上走紅。一個網上堪稱“用爛了”的詞匯,成了一篇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讓很多網友大呼“神奇”。起初,有網友質疑這張封面照的真實性,但依據學術期刊網絡的檢索結果,記者很快證實了論文的真實性。
隨后,又一條來自大學的信息,令網友很糾結,記者從吉林藝術學院獲悉,“好聲音”選手梁博因英文成績不盡如人意未達到錄取資格,但吉林藝術學院已經向教育部申請,破例錄取梁博為該院研究生。
這兩件事按理都屬于學校的“自治范疇”,前者是學術事務,碩士學位論文有無學術性,應按學術原則,由學術共同體評價;后者屬于招生事務,學校是否錄取某個學生,應結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標準,按教育標準決定。可是,從這兩件事所引起的輿論反應看,很多網友都對學校的內部事務特別熱情,而這種熱情,從學校自治角度看,會影響學校的自治。比如,像對于“呵呵”這一網絡詞匯的研究,從學術角度看,語言學研究生以此為研究題目,是很正常的,但網友會覺得這樣的研究,根本沒有價值——很多時候,我們斥責功利的學術價值觀,可卻不自覺地也用功利的觀點去評判學術研究活動。
大學的獨立、自治,不僅是相對于政府行政力量而言,也是相對于社會力量而言——社會輿論不能替代教育原則和學術原則,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學術進行評價,否則,大學就會在迎合社會輿論中,不知所措。
在國外,大學獨立辦學,實行學術自治,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實行理事會(董事會)治理,理事會的組成十分廣泛,這種治理機制,把公眾的意見體現在學校辦學戰略中。與此同時,學校內部行政權和學術權、教育權分離,學術決策由學術委員會負責,教育決策則由教授負責。只有當課程設置、學術研究超出教育、學術范疇,成為公共話題之后,才會引起輿論關注。
但我國大學不管開設新課,還是進行研究,都可能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這反映出公眾參與學校辦學監督的內在需要,也表明我國大學的教育和學術公信力并沒有形成,如果大學的教育決策、學術決策堅持教育標準、學術標準,輿論也不會“越權”去干預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尤其令人憂慮的是,在某些重要學術事務中,比如學術不端的查處,學術評價嚴重缺位,輿論評價反倒成為重要的力量,這是大學自主權缺失,辦學陷入迷茫的嚴重后果。選自《北京青年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徐)
相關新聞
- 斯坦福大學張首晟教授:美國大學教育,贏在自由的空氣 2017-07-24
- 道恩集團向北京化工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000萬元 2017-05-17
- 大學教學究竟有多重要 2017-02-21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
- 海外輿論稱中國正努力重回世界科技之巔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