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外合作辦學能扭轉“教育逆差”嗎
2013-07-0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和錄取分數線的公布,各種出國留學咨詢火熱異常,到底今年會有多少學生選擇放棄國內高校還不得而知。而數據顯示,全國高考報名人數自2008年達到1050萬的最高點后,連續5年下降,今年僅有912萬人報名參加高考。雖然今年的棄考學生數量還未公布,但是前幾年每年約有10%的棄考率。不僅棄考的一部分學生走上了出國留學之路,參加高考的學生一部分人也是在拿到分數后準備出國。
出國留學造成的“教育逆差”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
“我國教育服務貿易處于教育逆差之中,而且越來越大,去年出國留學人員是42.9萬,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只有29萬,而其中很多學生是我們政府獎學金資助的,所以這個剪刀差是顯而易見的。”北京理工大學人權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成銘教授一直關注這一現象,他認為這種教育逆差無論從哪方面而言都對我國教育發展不利。
從2011年開始,我國登上了赴外留學人數第一大國的寶座。如何減少這個教育貿易的逆差,楊成銘教授在日前召開的“中外合作辦學與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研討會”上提出,“我們在政策和法律導向上要鼓勵中外合作辦學,而且把這一塊做好,以此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水平整體的提高和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從而吸引外國人到中國來接受教育。”
但是,以中外合作辦學目前的發展態勢,似乎還難擔此重任。
到目前為止,全國經過審批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1844個,其中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只有46個,而這46個里只包含5所獨立法人設置的高校,分別為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上海紐約大學以及長江商學院。另外,還有3個獨立法人設置的高校處于籌建階段,分別為溫州肯恩大學、昆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梳理了這些數據。他發現,在2010年之前的幾年時間里,因為對于中外合作辦學有不同的聲音,審批一直處于停滯狀態。自從“教育國際化”被寫入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才重新啟動了審批。不過,綱要頒布以來,批準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二級學院只有10個,包括今年6月5日,教育部批準的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丹麥8個高等學校合作的二級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
經過計算,林金輝提出:“201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30%了,根據教育規劃綱要,2020年毛入學率要達到40%,可是按照目前的規模,到2020年只能達到36%,相差4%中的一部分會放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招生中。目前國內中外合作辦學共有1844個機構和項目,每年招生的數量在9萬人左右,不算多。”
但是,即使招生數量不多,林金輝仍認為要處理好數量跟質量的關系,“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是高等學校辦學的熱情十分高漲,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每個高校都應該有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和機構呢?有的省就規定,每個地級市必須要有新增加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規定在5年里要有幾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甚至有一些原來省批的專科層次升級改造到本科。”
林金輝認為,要處理好區域和學科專業布局的問題。目前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還有一些省份是空白。此外,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方面,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較多。
談及教育逆差,“走出去”肯定是一條金光大道。林金輝注意到,現在“走出去”的項目有80多個,但機構只有一家——老撾蘇州大學。另外,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正在緊鑼密鼓籌辦,預計明年可以招生。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走出去”目前并沒有納入中外合作辦學的法律框架。
對于目前已經運行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楊成銘認為,監管是軟肋,“2009年雖然下發了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評估的一個通知,而且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并沒有全部鋪開,只選了4個省做了實驗。去年年底又下發通知要進行評估,但只是在項目和機構到期之前評估,這種評估只是事后評估,監管也只是事后監管,沒有對中外合作辦學的事前監管,更沒有事中監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楊東平教授近幾年逐一走訪過UIC、西交利物浦和上海紐約大學。他認為盡管數量少,但這些學校的管理體制、培養方式、課程內容、教師評價標準,甚至是學生面貌都與公辦學校不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較好的就業和深造出路,也使幾所學校招生形勢越來越好,吸引了更多學生家長愿意每年掏6萬元到10萬元的學費。
“我們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要重新認識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意義。”楊東平認為,中外合作辦學一方面要滿足社會和公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同時也是扭轉教育貿易逆差的一個途徑。但現在真正具有法人地位的機構以個位數計,數量非常少,而大量的合作辦學項目則高度商業化。
他提出,首先國家應該對教育持更為開放的態度,“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是主要的教育出口國,而其他相當多的國家還是教育進口。近些年在香港、馬來西亞、中東這些主要的教育進口地區,都允許國外教育機構入境辦學,而且大多數沒有強制規定必須和國內或當地機構合作。”
楊東平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正極力吸引國外高校到本國開設分校,比較典型的是澳大利亞的南澳洲政府資助卡梅隆大學建立國外第一所分校,新加坡政府吸引10所國外大學的計劃已經完成。在一貫被認為比較保守的中東國家,近些年在教育開放方面的步子邁得也很大,卡塔爾的教育城是吸引國際大學的特區,給大學許多優惠甚至資源的資助。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開放度有待提高。來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徐)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教育部批準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名單 2016-07-14
- 中外合作辦學魚龍混雜亟待治理 2012-12-07
- 華南理工大學擬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作辦學 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