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生花錢發論文的學術亂象再次引起關注。據報道,為了獲取不菲的獎學金,武漢某部屬高校文學專業研究生一個班上22人有17人花錢發論文。
部分高校研究生獎學金評定與學生發表論文掛鉤,本為鼓勵學生學術上進的獎學金政策,卻被鉆了空子,成為“圈錢”的門道。研究生掏錢買版面發論文已成公開的秘密,引發廣泛討論。
中介市場繁榮,期刊明碼標價
在淘寶上輸入“研究生論文發表”,搜索到的商品達12327個,大多都是既有代寫又有發表的“一站式綜合服務”。而經營論文發表的中介網站更是繁榮發展,這些網站的合作期刊在主頁上被堂而皇之地列出來,被細致地劃分為文藝類、教育類、科技類、農業類、醫學類和財經類,其中不乏有些名氣的核心刊物。網站都標榜著“省級、國家級,輕松投稿;百分百錄用、百分百發表、專業高效。”有些大型網站甚至有多名客服24小時在線。
筆者以顧客的身份聯系上了兩家中介,第一家表示省級刊物發一篇四五千字的論文最低2000元,省級雙刊號和國家級刊物價格一樣,每千元可以發2200——3000個字符。國家級雙刊號價格則要翻番。同時提供代寫服務,每千字200元。另一家網站則是按篇計費,省級普通刊物1000元,核心期刊一篇收費5600元,最多安排3個版面。“核心期刊版面比較有限,自然貴些。”在筆者表示出猶豫的時候,客服保證說:“一定可以盡快刊發的,我們和這家雜志有長期合作關系,每一期都有預留版面供我們來安排,所以版面是有保證的。確定的話,將文章發過來審核,三到五天就能回復,文章質量好的話還可以優惠。”
對方還稱,每年這個時候因為想評獎學金花錢發論文的學生很多,九月份的版面都會多留一點,所以不用擔心來不及發表的問題,“順利的的話,文章下個月就能見刊。”
學生無奈,你不買別人買
山東某高校教育專業的王同學為了開學評獎學金,剛剛在某教育刊物上花了2000元發了篇篇幅較長的論文。“其實自己都感覺很假,發了也沒有什么成就感。”他無奈道,“但是周圍有人買,你不買就吃虧。”武漢某高校研二的嚴同學之前憑借自己的論文質量沒花版面費就發了一篇論文,但是她現在也正準備通過中介發一篇,為自己的順利畢業增加砝碼:“要發論文的多,期刊版面少,沒有選擇,據我所知有些老師都要‘排隊’。”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研究生秦同學則說:“我們學校有這個規定的,碩士要發表1篇論文,類似核心刊物,不發表不能畢業的,但是我們專業很多同學都能達到這個要求。評優評獎與論文有關,但也不是全部,論文發表只是一部分。”秦同學對于花錢發論文表示了不屑:“這種東西在網絡監管和法律中如果能夠杜絕最好,杜絕不了的話,作為半個科研工作者也絕對不能做這種事情。”
我國高等教育在本世紀初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后,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研究生數量急劇膨脹。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為26萬人,至2013年已增至58.4萬人,十年增長了一倍多。全國在讀研究生總數達172萬人。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前兩年對碩士論文發表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結果顯示約70%的文章發表在了收費的核心期刊增刊上,這一灰色地帶在師生間心照不宣。
亂象已成常態,學生老師都要花錢
針對當今學術研究肆意摻水、學生爭相買論文的現象,安徽師范大學新聞系主任馬梅教授表示:“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大,高校數量多,研究生數量底盤大,目前的期刊容量和研究人員的需求并不相符。學術評價體制下期刊成了稀缺資源,使買論文成為常態,這也是市場催生出來的。各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也有論文發表要求,導致教師不得不與學生爭奪本已十分稀缺的核心期刊資源的局面。其實不僅是研究生要收版面費,老師也一樣收。”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近日在其微博上寫道:有朋友為評職稱花1千塊錢在一個有正式刊號的雜志發了篇論文,發表后收到贈刊,嚇了一跳,字小紙薄,一期密密麻麻排了有幾百篇論文。這斂財也太兇殘了。
有人這樣回復:“得感謝這樣的雜志讓您朋友的拼湊灌水文章能發表出來,一千塊錢買個職稱資格,郎情妾意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
據《人民日報》報道,國內現有學術期刊5000多種,每年刊發的論文約100萬篇,但每年專業技術人員因業務考核、職稱評聘、崗位聘用、學位授予等產生的發表論文的需求約為480萬篇。“僧多粥少”的學術期刊市場已經形成,巨大的需求造就了繁榮的市場。
主管部門“斷奶”,期刊企業化經營
馬梅說:“學術造假主要指的是抄襲,花錢發論文并不能完全說是學術造假。在期刊市場普遍要收版面費的情況下,不交錢你就發不了,這跟論文本身質量沒關系,質量過關的論文一樣要收。現在很多期刊
雜志雖然還是事業單位的性質,但已經是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市場化的經營方式要求自己去創收。這些受眾狹窄的學術期刊很難通過正常的印刷發行盈利,正常的發行生存不下去,市場又有這么強烈的需求,自然容易使‘歪門邪道’蔚然成風。”
“我認為目前政府對教育事業投入得還不夠,不僅要關注科研項目的投入,也應該加大對學術刊物的資金支持。現在主管部門對很多刊物都是‘斷奶’的狀況,基本沒有投入。只有那些在學科內數一數二或者級別比較高的中央主流期刊報紙,國家才會全額撥款扶持,但這是不夠的,全國不能只指望著少數幾家期刊。現在中國社會轉型,全面實行市場經濟,但教育方面市場化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和研究生規模不相符合。”
應采取更靈活的學術評價機制
馬梅說:“據我所知,從2014年開始,研究生全部實行收費制,但建立有相應的獎學金配套制度。這意味著如果你足夠的勤奮,真的努力去做科研、有創新,你能得到的獎助學金比學費和生活費高多了,能夠養活自己。那評獎助學金必定要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里肯定有對科研項目、科研論文各方面的評估。量化的東西不一定是科學的,但是你總要有一個東西去衡量。學生們都很優秀,那兩萬塊的獎學金給誰呢?如果你沒跟老師做過項目,沒發過論文,那總得有東西證明你有資格拿到獎金,論文多多少少還是能說明一點東西的。當然,我們不能唯論文發表篇數來算,不同學校不同專業都可以采取更靈活的方法,比如新聞專業的一些論文可以用高質量的深度新聞報道來替代。”
“高校現在已經不可能培養這么多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社會也并不需要這么多學術人才。高校應該把一些精力放在培養知識面較廣、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應用型研究生,注重學術研究成果的精英培養模式已經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以前比較強調研究生發表文章,但現在研究生越來越多,學術期刊有限,再做出這樣的規定有些不現實。這些都呼喚著高校更加實事求是,建立更靈活的學術評價機制。”
高校在畢業評價體制改革方面的探索
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率先取消了“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指標,學生即使沒能發表論文,也能畢業。
2006年初,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率先實行碩士學位與發表學術論文“掛鉤”的上海財經大學實行 “脫鉤”。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外交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六所北京高校取消了“發表論文與研究生畢業掛鉤”制度。此后,上海交大數學系也不再強行要求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學術界呼吁其他高校學習效仿。
2011年,復旦學校在部分學院開始試點,碩士生無須再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發表論文不再作為授予學位與否的硬指標。
-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饒思圓課題組誠招博士、碩士研究生 - 化學、材料學、生物工程、電子工程、神經科學、基因工程 2025-04-11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4-04-26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 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14
-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將于9月22-26日在京舉行(第二輪通知) 2021-03-06
-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將于明年9月22日在京舉行(第一輪通知) 2020-10-23
- 13名院士、上百名“長江”“杰青”,近5000人參加的這場全國盛會,究竟“高”在哪里? 2019-10-17
- 報告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曾向核心期刊付費發表論文 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