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年前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年逾古稀的他精神矍鑠,談鋒甚健;三四年前再聯系他,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低沉沙啞,記者被告知,剛動完喉部手術的他說話已十分困難;幾天前再次采訪,他缺席。
在北京東長安街原紡織工業部大樓里,季國標的同事們介紹,因喉部二次手術,他現在已近失語;而青光眼、白內障以及視神經萎縮,又讓他失明;喉部、胸部的多次手術,使他現在喝水甚至呼吸都十分吃力,吃飯則完全靠鼻飼……
同事們說,這些不便,全是因為他長期接觸對眼睛有毒性的丙烯腈等,而這些有毒化學物,跟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化纖事業密不可分。如果說我們今天的豐衣和足食,離不開那一縷纖細的化學纖維,那對這位如今已生活不能自主的老人、中國化纖工程領域的巨人,我們該有的,除了欽佩,就是感念。
時勢給了他最好的用武之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新生政權所面臨最具挑戰性的國計民生大事之一,就是“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穿衣問題。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杜鈺洲介紹,那時我國棉花播種面積只占3.9%,人均消費量僅1斤6兩。資源極度匱乏,使紡織生產成為“無米之炊”。在此情況下,一方面國家對棉紗和棉實施統購統銷,另一方面,紡織部決定,始于1953年的“一五”計劃時期就要發展化纖。
這樣的時勢給了季國標最好的用武之地。他1952年從上海交大紡織工程系畢業,經青島印染廠實習工作兩年后,1955年,被選派赴民主德國學習人造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技術。到上世紀60年代,為發展以石油為原料的合成纖維,國家又選派他去英國實習。
兩次留學,為季國標奠定了堅實的化纖工程技術基礎及其產業建設、運行經驗。此后的幾十年間,從最早的保定第一人造絲廠,到國內首個自行設計、自己制造設備的南京化纖廠,從嘗試以石油為起始原料的蘭州石油化工廠,到已具現代先進化纖企業雛形的四大化纖,直到世界特大型化纖聯合企業儀征化纖,季國標的身影與新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軌跡始終相伴。
保定廠,他參與主持工藝配套、試車、改進和技術鑒定,是建設這一首條國產粘膠短纖維生產線的大功臣;南京廠,他面對從蘇聯得來的一些殘缺不全的設備、圖紙,會同老專家、老技工苦戰3年,取得一次投產成功,被當時的國家建委評為自力更生建設的先進典型;蘭州石化建設中期,正值“文革”高潮,外國專家全部撤走,建設和投產的技術擔子壓在了作為副總工程師的他一人肩上,季國標廢寢忘食地試車、調整、培訓,終于和大家一起掌握了這套當時國際最先進技術,一次投產成功,產品部分指標還超過了英國;上海金山、天津、遼陽、四川維尼綸四大化纖中,他參與了全部4個項目的總體規劃,并直接負責遼化、金山和川維的建設。“四大化纖1981年全部投產之時,實際產量占當年全國布產量的15%,按當時10億人口人均分得量2.5米,解決了大問題!”杜鈺洲感慨道。
一切為了早日建成中國大化纖
1972年,季國標調到紡織部進口辦,負責四大化纖引進項目的對外技術談判。
中國紡織工程協會名譽理事長張懷良回憶,那段時間,季國標經常眼睛是紅的,嗓子是啞的。因為當時外匯拮據大背景下的談判不比如今的企業間磋商,國家“定時間、定錢數”,談判時以這些倒推,難度極大。要在這樣的談判中做到貨比三家,就要自己首先心中有數,所以都是“白天談,晚上學”。
季國標的夫人盧慧君記得,當時一家四口人擠在招待所一個小房間里,“老季每天晚上都要研究相關技術材料,編寫談判提綱、合同草稿。他把招待所廁所前的走道當成自己加班的地方,對著一大堆資料每天工作到深夜”。
就這樣,季國標和有關專家一起,提出了四大化纖產品應以滌綸為主,兼顧錦綸、腈綸、丙綸,減少維綸;抽絲設備可引進技術和自主建造相結合,立足國產化;化纖和原料的產能要協調平衡等,形成了正確的技術政策。
1984年擔任分管化纖、科技、外事工作的紡織部副部長之后,季國標外出考察中給部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考察跟別人不一樣”——他總是先到廠里,實地看流水線,然后再聽匯報。“這樣聽起來更明白,拿出的意見也更對癥。”不止一位廠長感慨:“季部長幫我們少走了多少彎路!”
當部長之后,季國標每天從甘家口到部里上班,路上因為堵車,差不多要用一個小時。他舍不得浪費這段時間,總是在車上辦公。“日久天長,對眼睛損害也不小。”盧慧君心疼地說。
“一生治學嚴謹,為人謙和”,是季國標身邊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他的溫和、謙遜性格,在引進辦體現出優勢。“包括跟外國專家,很多用常規手段、常規渠道解決不了的問題,他都能解決。”杜鈺洲說。但他又不是沒有原則,他守住唯一的底線,就是“早日建成中國的大化纖”。
他總能與世界發展趨勢不謀而合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是季國標的晚輩和老部下。2011年秋,老人患喉癌第一次動手術時,端小平打電話預約第二天去探望,季國標馬上說“明天別來后天來”,也不知道為什么。到醫院后端小平才發現,原來他用一天時間寫了滿滿3頁紙,主題就是講中國化纖工業未來怎么發展,“站在生命的關口的他仍然心系他的事業”。
杜鈺洲說,退休后的季國標,主要精力放在謀劃高技術纖維的發展上。2006年起,他用兩年半時間,集中精力會同周國泰院士,共同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為國務院所作的重大咨詢項目“高性能纖維產業化發展戰略研究”,分7個子課題組,有約100位院士、專家參與。對國內約50家從事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玄武巖和聚苯硫醚等纖維的科研院所、高校、工程化試驗和生產應用單位等進行實地調研、指導,并提出了十多項高性能纖維發展的政策性建議,為有關部門起了重要的建議參謀作用。現在,高性能纖維產業化迅速推進,有力支持了航空、航天、國防軍事、新能源建設、環境保護等工程領域。
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季國標又深入研究國內外情況,提出我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戰略性意見,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進行了闡述。他現在最新的咨詢項目是“研討多種生物質新纖維的工程化、產業化前景”。
“他對化纖事業不光是熱愛,而且能夠始終瞄準行業發展前沿,跟世界發展趨勢總能不謀而合。”端小平語氣中不光感動,更多的是敬佩。--節選自《科技日報》
- 武大周金平/宋智平團隊 Adv. Mater.:羧酸化纖維素水凝膠電解質助力雙界面穩定水系鋅-有機電池 2024-11-14
- 青科大張建明/宗魯團隊 ACS Mater. Lett.:聚電解質化纖維素納米晶助力其再分散及高效濕氣水收集 2024-02-18
- 南科大何鳳教授課題組《ACS Mater. Lett.》:主鏈調控增強溶液聚集優化纖維狀網絡形貌實現高效的氯介導聚合物給體 2023-08-18
- 東南大學張久洋教授團隊:可編程液態金屬高分子纖維 2020-06-12
- 湖南大學陳小華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薄膜散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2-07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特約專論:典型高分子纖維發展回顧與未來展望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