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攻克高黏聚酯熔融縮聚世界難題
2014-03-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2月27日,從浙江省科技廳傳出消息,由浙江古纖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共同承擔的液相增黏熔體直紡滌綸工業長絲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大科技專項通過驗收。蔣士成院士、孫晉良院士等組成的專家組認為,該項目的科研成果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該項目的研發成功也使古纖道新材料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商,項目研發期間就已實現銷售收入41.42億元,創匯3.22億美元。
與現有的固相縮聚熔融紡絲工藝相比,新工藝省去了冷卻切粒、固相縮聚、熔融擠出等工序,同時紡絲的集約化生產大大節約了整個紡絲項目的投資,減少了設備占地面積,大幅度降低了生產能耗,具有明顯的技術與經濟優勢。采用新工藝生產的產品經浙江省紡織品與染化料質量檢測中心等單位檢測,所測指標達到 GB/T16604-2008《滌綸工業長絲》國家標準和用戶要求。
據介紹,滌綸工業絲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建筑工程、包裝材料、防護設施等領域,近年來產量高速增長。但用于滌綸工業絲紡絲的聚酯熔體黏度很高,熔融縮聚不能一步聚合到位,需要采用先熔融縮聚、再固相縮聚兩步法制備高相對分子質量聚酯切片,再螺桿熔融進行紡絲。為實現一步聚合到位,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幾十年的攻關,但一直未能大規模產業化。
為攻克高黏聚酯熔融縮聚這道世界級技術難題,浙江古纖道新材料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從2009年開始聯手攻關,經過小試研究、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試驗,終于在國際上首次研發成功年產20萬噸液相增黏熔體直紡滌綸工業絲生產工藝和成套裝備技術。其中,項目組首次設計了1頭9釜98紡位的柔性化滌綸工業絲生產線,發明了聚酯液相增黏方法及其反應器.研發成功了集約化的大容量多頭粗旦滌綸工業絲紡絲集成技術,增黏熔體特性黏度達到1.0dL/g以上,工業絲色相 b值低于4。目前,該項目技術成果已申請12項發明專利。
據悉,該項目的研發成功也使古纖道新材料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商,項目研發期間就已實現銷售收入41.42億元,創匯3.22億美元。
與現有的固相縮聚熔融紡絲工藝相比,新工藝省去了冷卻切粒、固相縮聚、熔融擠出等工序,同時紡絲的集約化生產大大節約了整個紡絲項目的投資,減少了設備占地面積,大幅度降低了生產能耗,具有明顯的技術與經濟優勢。采用新工藝生產的產品經浙江省紡織品與染化料質量檢測中心等單位檢測,所測指標達到 GB/T16604-2008《滌綸工業長絲》國家標準和用戶要求。
據介紹,滌綸工業絲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建筑工程、包裝材料、防護設施等領域,近年來產量高速增長。但用于滌綸工業絲紡絲的聚酯熔體黏度很高,熔融縮聚不能一步聚合到位,需要采用先熔融縮聚、再固相縮聚兩步法制備高相對分子質量聚酯切片,再螺桿熔融進行紡絲。為實現一步聚合到位,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幾十年的攻關,但一直未能大規模產業化。
為攻克高黏聚酯熔融縮聚這道世界級技術難題,浙江古纖道新材料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從2009年開始聯手攻關,經過小試研究、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試驗,終于在國際上首次研發成功年產20萬噸液相增黏熔體直紡滌綸工業絲生產工藝和成套裝備技術。其中,項目組首次設計了1頭9釜98紡位的柔性化滌綸工業絲生產線,發明了聚酯液相增黏方法及其反應器.研發成功了集約化的大容量多頭粗旦滌綸工業絲紡絲集成技術,增黏熔體特性黏度達到1.0dL/g以上,工業絲色相 b值低于4。目前,該項目技術成果已申請12項發明專利。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