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學生嗎
2008-01-1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近日,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07年畢業的大學生尚有100萬人沒有就業。我并不清楚該報告界定“就業”的標準是什么,是否合理,也不清楚該項研究是如何統計出“100萬”這個數字的,但對于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現狀,恐怕大家都沒有什么疑義。
對于越來越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專家們的普遍看法認為這僅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代表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太多了,不代表我們的社會不需要大學生,僅說明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和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不協調,是一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一致的問題,因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總量過剩的問題。因此,專家們認為,我們的高等教育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應該是在穩定招生規模增長率的基礎上調整培養結構;因為我們的大學入學率及占總人口比重,比起發達國家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還低,我們的大學生還太少。
這種認識對嗎?盡管這種觀點很流行,但這種推理合乎邏輯嗎?
有人說美國的大學入學率比我們高多了,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大學入學率應該提高嗎?
一國國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應該是相適應的,不可能超越本國的發展階段,尤其是作為中國這樣的后發展國家,特別要防止那些脫離社會整體發展階段的“趕超戰略”。就像我們不能在家用轎車出現大量庫存的情況下,因為美國的家庭轎車擁有量比我們高,我們就說“因為我國家庭的轎車平均擁有量比美國低多了,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總量過剩,而只是生產的轎車和市場需求不一致,所以,家用轎車制造業還要進一步大發展”一樣。我國的家庭轎車擁有量低這一事實充其量只說明了我國的家用轎車制造業“在長期”具有“發展的潛在空間”而已,并不意味著我們“現在”不應該減少產能,而只需要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
我們在思考類似問題的時候,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混淆了需求和需要、需求和欲望之間的區別。比如說,我是一個無比貪婪的人,我想要10輛或更多的高檔轎車,但我一輛都買不起,那這就僅僅是欲望而已,構不成市場需求。在現實中沒有一個企業會因為我連一輛高檔轎車都沒有而安排生產。那么,我們的大學為什么就認為因為我們的大學入學率比美國低而堅持認為我們的大學生不存在總量過剩呢?
我們的大學生在總量上到底是過多還是過少,只要看看大學生首次就業率和平均薪金水平的總體變化趨勢與速率就會知道了。那么多的大學生就不了業,大學生做的工作高中生或初中生就能夠勝任,大學生不是“過多”又能是什么呢?雖說,不上大學似乎更難以就業,但上大學不是無成本的。我們為什么要招那么多大學生,花費寶貴的資源去“培養”他們,而又讓他們在畢業后去干那些即使他們不上大學也同樣能夠勝任的簡單工作呢?
在我國現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階段,也許根本就不需要這樣多的大學生,考慮到教育質量,我們更不需要這么多“名不副實”的大學生,考慮到我國公立大學高昂的(相對)收費水平,我們就更加地不需要這么多“昂貴”的“名不副實”的大學生了。
大學這個層次進行的是通才教育,注重培養的是能力,而非專業技能訓練和積累基礎知識,更不是“崗前培訓”。所以,絕大多數大學生學非所用,是正常的現象。21世紀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職業生涯、工作技能都在處于快速的變化之中,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往往在一個單位甚至一個辦公室、一張桌子后面度過我們的一生,現在這個時代還可能會是這樣嗎?
就社會這個宏觀層次來說,如果我們投入了許多資源到高等教育系統,而同時又有以百萬計的大學生最終卻無法順利就業,這時,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培養規模也許“超前”了。不恰當的“超前”就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不恰當的“超前”就是資源的浪費。我們不能運用“總有一天這些知識能夠用得上,或上大學總不是壞事”的理由,來否定進行合理資源配置的意義。
在個人層面上,上大學是一項投資,投資的結果是形成人力資本,擁有人力資本的好處是這些人力資本和股票、存款、住宅、機器設備這樣的資本一樣能夠為它的擁有者帶來收入。當大學生在付出經濟上的成本和時間上的機會成本而得不到相應的長期意義上的合理投資回報時,豈不是一種錯誤的投資決策,豈不是一種時間資源的錯誤配置,豈能說上大學總不會錯,豈能像要求大學生轉換就業觀念、放下精英思想的說教那么簡單!
大學生就業狀況日趨緊張的今天,正是我們的社會反思“學歷崇拜”的良機,我們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去思考一下,我們的社會在今天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到底需要多少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我們的大學生和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有多大差距,我們為什么要到大學接受教育?是獲取文憑還是獲得能力和知識?在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資源還很緊缺的情況下,我們建立大學是要學生畢業后從事簡單勞動的嗎?我們在短短的幾年間成為世界博士學位、碩士學位證書的生產大國,是可喜呢還是可悲呢?
所以,我們觀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首先要從總量入手,其次再考慮提高教育質量和調整專業結構。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豈是一日之功?而搞換湯不換藥的專業名稱調整和教學評估這樣的花樣文章,快倒是快,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