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科研經歷:
任職于華東理工大學,二級教授、特聘教授、匯賢講習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4月破格晉升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7月獲國際著名的德國洪堡基金會提供的洪堡學者獎學金。2000-2004年先后留學德國蒂賓根(Tuebingen)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美國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Research Associate)、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科學研究所(Research Scientist)。 上海市委統戰部第四、第五和第六屆上海市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上海市委組織部上海市委黨校回國留學人員研修班第五期學員。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05)、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5)、上海市曙光學者(2005)、上海市首批高校特聘教授(2008)、上海市曙光跟蹤計劃(2008)、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和上海市領軍人才(2010)”。榮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6)、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2022)、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23)等多項省部級獎勵。
長期從事有機/高分子光電信息功能材料的設計、制備和器件性能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基金委國際合作基金、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上海市領軍人才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在 Chem.Soc.Rev.(影響因子IF: 46.2,)、Prog. Mater. Sci.(IF37.4) 、Adv. Mater.(IF29.4) 、Adv. Composites Hybrid Mater. (IF 20.1) 、Adv. Funct. Mater. (IF19)、Nature Commun. (IF16.6)、Angew. Chem. Int. Ed (IF16.6)、Adv. Sci.(IF15.1)、Chem. Eng. J. (IF15.1) 、J. Am. Chem. Soc. (IF15)、Mater. Horizons (IF13.3)、J. Mater. Chem.A(IF11.9)、ACS Mater. Lett. (IF11.4)、 Carbon(IF10.9)、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IF9.5)、Adv. Opt. Mater. (IF9.0)、Chem. Mater. (IF8.6)、Nanoscale(IF6.7)、.J. Mater. Chem. C(IF6.4) 、Adv. Electronic Mater. (IF6.2)、ACS Appl. Nano Mater. (IF5.9)、iScience(IF5.8)、Macromolecules (IF5.5)、Adv. Mater. Interfaces(IF5.4)、Org. Lett. (IF5.2) 等SCI 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80余篇,論文被他人引用9000余次。在華理培養的研究生中1人入選國家優青、1人入選上海市千人專家、1人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3人入選上海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人入選上海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入選上海市浦江學者和晨光學者、13人入選上海市高校優秀畢業生、14人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人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助理教授、1人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自2002年以來長期擔任美國化學會、德國Wiley出版集團、英國皇家化學會、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等SCI期刊出版單位所屬26種權威或著名SCI期刊(Nature Photonics、Chem.Soc.Rev.、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Mater. Horizons、Chem. Mater.、Chem. Commun.、Chem. Eur.J.、 Carbon、ACS Nano、ACS Appl. Mater. Interfer. 、ACS Mater. Lett.、Nanoscale、J.Mater. Chem. A/C等)論文評審(reviewer)或仲裁(adjudicative reviewer)專家。此外,還承擔國家外專局、國家獎勵辦、國家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上海市、浙江、江西、陜西、廣東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及各類重要人才項目通訊或會評評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