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于2015年11月17日開幕、11月20日勝利閉幕。
經過網絡初評、集中復評、決賽答辯,競賽評審委員會最終評出特等獎作品38件、一等獎作品124件、二等獎作品318件、三等獎作品759件。東南大學參賽6個作品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各一項、二等獎4項,捧得“優勝杯”。
實驗室陳依漪、梁爽、劉艷梅等同學參展的環保型聚醚多功能水處理劑獲得二等獎。本次參展得到了東南大學團委、江海環保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東南大學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中勇奪優勝杯
11月20日下午,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在廣州落幕。在本屆“挑戰杯”競賽中,東南大學共有六件作品入圍終審決賽,獲得了1個特等獎,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捧得了“優勝杯”。其中《移動式秸稈熱解制油設備的研發》項目(能源與環境學院,指導教師:肖睿、張會巖)獲得特等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構建中國特色的“共同參與型”老年人健康管理新模式——基于南京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實踐》項目(公共衛生學院,指導教師:巢健茜、陳愛華、馬超)獲得一等獎,《基于光/電綜合信號處理技術的光纖散射載波振動傳感系統》(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指導教師:孫小菡、吳寶鋒、潘超)、《三維人臉測量與識別系統》(自動化學院,指導教師:達飛鵬、蓋紹彥、鄭東亮)、《環保型聚醚多功能水處理劑》(化學化工學院,指導教師:周鈺明、姚清照)、《基于博弈與統計特性的社交網絡情緒傳播機制初探》(數學系,指導教師:曹進德、盧劍權)獲得二等獎。這是自2007年捧獲“挑戰杯”以來,東南大學再次回到“挑戰杯”競賽排名第一方陣。此外,東南大學還在“挑戰杯”智慧城市專項賽中獲得了最高獎項:境內組別特等獎(全國僅3個)和境內外組別特等獎(全國僅1個)。
東南大學的參賽作品與團隊在本屆“挑戰杯”終審決賽期間受到了廣泛關注,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團中央學校部部長杜匯良、全國學聯主席王圣博、團省委黨組成員姜東、東南大學副校長林萍華以及廣東校友會有關負責同志等在現場觀看了參賽項目的介紹和展示。能源與環境學院特等獎項目《移動式秸稈熱解制油設備的研發》組長郭昊坤同學接受央視記者采訪的鏡頭還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聯播快訊”《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大賽舉行》的報道中播出。
近一年來,東南大學團委以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為目標,以“挑戰杯”競賽為牽引,持續深入推進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共青團在組織動員、資源整合、載體搭建、氛圍營造等方面的工作優勢,立足于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實踐培訓等工作內容,以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依托,構建了覆蓋校內各主要學科方向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教育體系。
本屆“挑戰杯”備賽期間,校團委堅持育人為本和實踐導向,通過團隊組建、導師配備、項目申報、資金扶持等一系列舉措,于2014年暑期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征集了100余件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項目,并通過多輪培育和選拔,確定了12項重點扶持項目和60余項一般備選項目。在此后的備賽過程中,校團委搭建了學生團隊、專業教師、職能部門之間充分溝通的機制與平臺,舉行了多期創新實訓營和階段性成果展示匯報會,扎實而全面地推進各項備賽工作。
據悉,本屆“挑戰杯”,全國共有2000多所高校的200多萬大學生參與,共有境內外528所高校、1569件作品參加了國賽角逐,共有318所的高校783件作品進入了終審決賽,其中,自然科學類作品499件,哲學社會科學類作品284件,還有包括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10所港澳高校的作品40件。
http://news.seu.edu.cn/0f/40/c5486a13497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