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4日,SFPC課題組2017級"材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皇甫一鳴同學順利通過畢業視頻答辯。這也是西北工業大學今年首場線上研究生畢業答辯,本次視頻答辯過程嚴格執行了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正式答辯標準。答辯流程緊湊有序,與線下答辯并無太大區別。
在答辯感言中,皇甫一鳴同學說:“2020年,我們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開始。隨著抗疫戰線的延長,學校春季學期開學時間被迫延遲。為了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畢業,學校決定進行視頻答辯。作為本年度西北工業大學第一個視頻答辯的學生,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此,非常感謝學校,感謝默默付出的師長們為我們保駕護航。最后,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后盾,有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答辯委員會和課題組同學為皇甫一鳴點贊這對皇甫一鳴同學來說是一個極具紀念意義的畢業答辯,必將終身難忘。碩士論文《雜化石墨烯氣凝膠/環氧樹脂電磁屏蔽復合材料的制備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結論如下:
(1)將磁性四氧化三鐵(Fe3O4)粒子負載在熱還原氧化石墨烯氣凝膠(TAGA)三維導電網絡骨架上,大幅度增加了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對電磁波的磁滯損耗,提高了電磁波屏蔽效能(EMI SE)。優化后Fe3O4/TAGA/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的EMI SE為35 dB,為純環氧樹脂(2 dB)的17.5倍。
(2)提出通過原位生長法制備聚苯胺(PANI)改性的多壁碳納米管(MWCNT)@TAGA顆粒的新思路,進一步完善三維導電網絡骨架,從而提高了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的EMI SE。PANI/MWCNT/TAGA/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的EMI SE提高到42 dB,明顯高于Fe3O4/TAGA/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的EMI SE(35 dB),也為純環氧樹脂的21倍。
截止目前,今日頭條、中國青年網、工信部微信公眾號、華商頭條、陜西都市快報抖音號、西工大官網、西工大微信公眾號等多家媒體和平臺都對此進行了推送和報道。
▼今日頭條:▼中國青年網:▼工信部:▼華商頭條:▼陜西都市快報:
▼西工大官網:▼西工大公眾號:
皇甫一鳴個人簡介皇甫一鳴,男,江蘇南通人,2017級碩士研究生。2017年在長安大學獲學士學位,同年加入顧軍渭教授課題組攻讀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電磁屏蔽復合材料的微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及機理研究。獲2018-2019學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主持研究生創意創新種子基金重點項目1項。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篇,SCI引用118次(均同時入選ESI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參加國際會議1次并做口頭報告,參加國內會議3次;授權、公開國家發明專利3件。
皇甫一鳴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01. Yiming Huangfu#, Chaobo Liang#, Yixuan Han, Hua Qiu, Ping Song, Lei Wang, Jie Kong* and Junwei Gu*. Fabr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Fe3O4/thermally annealed graphene aerogel/epoxy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nano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69: 70-75. (SCI: 000454381400015; Ei: 20184606063965). 2018IF=6.309. (1區/Top期刊:復合材料領域頂尖期刊). ESI熱點論文、ESI高被引論文. SCI引用71次.
02. Yiming Huangfu, Kunpeng Ruan, Hua Qiu, Yuanjin Lu, Chaobo Liang, Jie Kong and Junwei Gu*. Fabr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PANI/MWCNT/thermally annealed graphene aerogel/epoxy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nanocomposites.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19, 121: 265-272. (SCI: 000470941200029; Ei: 20191306706168). 2018IF=6.282. (1區/Top期刊:復合材料領域頂尖期刊). ESI熱點論文、ESI高被引論文. SCI引用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