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的壽命和進化
恐龍為什么會滅絕
栗方星
南開大學化學系
摘要:本文認為在物種內含有進化密碼,如果一個物種進化到高峰期,即物種的進化到了完美的境界時,如果不能繼續進化,或者說一旦進化停止,進化密碼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使物種從適應環境到不適應環境,最后退化到全部滅絕。相反用任何外在的自然因素探索物種的滅絕都將是不充分的。
關鍵詞:物種滅絕 恐龍 進化密碼 物種退化
前言:恐龍的發現使人們產生兩個震驚,一個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這樣巨大的動物,并且它們遍布空中,陸地和海洋。另一個是這樣的動物居然滅絕。這似乎是在地球上不該發生的事件,因為恐龍已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所以恐龍的滅絕是一個不可理解的事件。正是因為不可思議,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探索這一事件的究竟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到目前為止,探索這一事件的各種學說達130種之多。如小行星撞擊說[1,2,3,4],氣候變化說和中毒說等等,其中小行星撞擊說更廣為被接受。因為在地球上確實發現了小行星多次撞擊的證據。同時在1994年7月17~22日,在全球的眾目窺窺之下,發生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擊又提供了一個新的確切的例證。盡管這些外來的天體撞擊地球后會產生很大的災難,毀滅很多的動植物,但把遍布地球的恐龍全部消滅是不可能的。假若某個外來天體真的把地球撞得幾乎四分五裂,使地球到處都是硝煙火海,但仍有大片陸地漂浮著,這些陸地就是“諾亞方舟”。生命曾經在地球上的最古老的蠻荒時期的艱辛條件下誕生,被這艘方舟拯救的生命在地球回復平靜后必然通過千辛萬苦重新恢復過去美好的家園。所以災難說的論據是不充分的。事實上,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只是一次小的災難,當質量與地球相當的或者更大的行星(如果這個行星也有類地軌道),這樣造成的災難絕非小行星能比。能否有些偶然的機會使某些生命奇跡般的逃避了災難,存活下來,并作為生命的種子,然后再適應新的環境并發展成新的物種。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又是非常頑強的??铸垳缃^現象的最大的特點是“絕”,但滅絕現象并不是針對一個物種,在恐龍滅絕的前后伴隨有其它物種的滅絕,并且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剩余的物種還生機盎然的活著,這就意味著物種內部可能存在決定物種否滅絕的因素,本文將這一因素稱為進化密碼。只有從生命進化發展考察物種的滅絕現象,才能最終找到解釋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物種的滅絕和進化密碼
恐龍的滅絕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恐龍在地球上已生活了1.6億年之久,在這樣的時間里,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冰河期與間冰期,及其它各種氣候的變化,按照物競天擇的原理,恐龍已進化得十分完美,它們沒有理由滅絕。另一方面,已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物種的滅絕現象,同樣伴隨恐龍的滅絕及恐龍滅絕之后也不斷發生物種的滅絕,現在已發現了滅絕的物種有上千種。所以恐龍的滅絕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這說明物種的存在不是永恒的,而是有一個過程。它們根據某些條件誕生了,又按照某個規律進化了,接著又按照某個程序滅絕。這樣一個過程放到一個生命個體也被看的清清楚楚,但要考察一個物種就不可思意了。因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概念,與一個物種的概念相距甚遠,而這樣的過程又是非常的相似。所以當我們大膽的宣布物種也又壽命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我們自己被懷疑,被不理解。
探求物種的滅絕在應從物種內部自身內部尋求原因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已成為地球統治者的恐龍是不可能為外部的因素滅絕的。然而物種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因為物種是有千千萬萬個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生生滅滅的繁衍,只要有陽光和水,種群就會延續不斷,生命本是陽光和水的函數,這樣的現象淹滅了物種滅絕的可能性,然而上千種物種的滅絕又必然潛伏著這樣的問題,物種是有壽命的。
人對死亡已是司空見慣了,雖然人類還不明白為什么有死亡,但從出生經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后,人體的衰老已不負重擔,死亡似乎是一件好事。所以人們可以在懷念種接受死亡,并為亡者舉行祭奠。而現代文明已啟發人類去尋求衰老的密碼,人固有一死,死亡是生命全過程的終點,這個過程是按照一個固有的程序進行的。在這個程序中可能存在一個衰老的部分,稱之為衰老密碼。這個衰老密碼就是死亡密碼。這個密碼存在在遺傳之中,如果先人沒有一傳給我們死亡的密碼,我們就不會死亡。這個密碼早已嵌在DNA之中,在DNA中,似乎可以找到我們的一切。物種的滅亡是通過生命的個體實現的,所以物種滅絕密碼也存在于DNA之中,恐龍延續了1.6億年之久,在這樣久遠的年代里,恐龍經過了不斷的進化,當它們的進化停止了的時候,衰老的密碼就被啟動,最終就發生物種的滅絕,所以衰老的密碼就是進化終了的密碼。這是大自然的或者說是造物主的巧妙的安排。
達爾文認為“在有限的空間里,只有適者能夠生存。不適者將被淘汰,而形成新物種?!本涂铸埗?,它們經過了完美的進化,是合格的適者,并成為了統治地球的空中、陸地和海洋的統治者。是不可能被當時的生存條件所淘汰。所以恐龍的滅絕似乎與達爾文的思想相悖。但另一方面,淘汰不適者而產生新物種又是那么的遠見卓識,所以只有在遺傳密碼中含有物種進化終了的密碼造成物種的滅絕才可能是一正確的原因。試想假若恐龍能存活到今天,并且永遠如此再沒有進化再沒有發展,進化處于停頓狀態,這是不符合大自然不斷發展的精神的,大自然的本質就是發展,處于停頓狀態下的進化就是等于死亡,再這樣的狀態下,物種個體內導致物種死亡的密碼將打開,它們再也不能進化,并且開始不適應的生存環境,進化向相反的方向進行,于是最終全部死亡。就恐龍而言,它們延續了達1.6億年之久,在約2.3億出現在地球上,假若恐龍每10年為一代,恐龍延續了將近1006百萬代。那么到那一代恐龍開始停止了進化,啟動了進化終了的密碼呢?這顯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許生物學家們“山貓眼”能在恐龍的遺骸中找到這個答案。
二、物種的起源
物種是如何起源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2.3億年前恐龍的祖先是什么現在可能還無從得知。但當生物學家們發現DNA之后,人們對物種的起源似乎有了新的意念。美國科學較目前正積極的利用航天技術試圖在太空的的飛行物中尋找可能的生命之源,正是出于這樣的意念,因為在宇宙之初,原子以極稀薄的密度分布宇宙之空,原子之間存在各結合的可能。由此也可能產生生命之源。然而當一頭恐龍倒在地上不再起來了,它的遺體留下多少基因,如果把這些基因散布到太空中就具有價值,留在陸地上就沒有價值嗎?而任何一件動植物遺體所包含的生命物質都是極成熟的,要比太空的原始的生命物質先進的多。假如死亡的個體完全的把它們體內通過長期進化而發展的基因化為烏有,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似乎也不符合大自然的精神。因為大自然的一個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節約,一滴水采用球形,就是大自然的美妙絕倫的節約表現。顯然舊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產生之間似乎應該有個鏈接,造化如何進行這個工作,我們如何才得知這個信息,只得交給一位真正的大師——時間。
當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對地球過度開發,危及一些物種的生存,導致了一些物種的滅絕和瀕臨滅絕,這種情況可以分為3類:
1, 為獲利過度捕殺,超過了種群的繁衍能力。
2, 過度的開發改變了生存環境,使種群的生活失去了依賴。
3, 食物鏈的破壞。
但是同時我們看到生存斗爭中的另一種景象,人類大規模藥殺有害昆蟲時,在漂浮的農藥的籠罩下,不乏漏網者,這些漏網者并非簡單的躲過了一劫而是屹立在農藥的硝煙之中,堅強的存活著,并在體內產生了抗藥性來對抗人類的殘酷。比如我們常常見到的螞蟻,蟑螂,老鼠,蒼蠅等。那些微小的各種微生物更不是采取躲避的辦法而是采取變異的方法對抗人類的捕殺,頑強的爭取生活空間。這種情況又暗示著這些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那么這樣頑強的生命力來自何處很可能這樣的生命力來自進化密碼。這樣的物體很可能處于進化的高峰期,進化終了的密碼沒有開啟,還有進化的能力,于是乎千劫萬難中得到千錘百煉。那些滅絕的物種可是已經開啟了進化終了的密碼。一旦遭難避免不了滅絕。人類對瀕臨滅絕的物種的保護至關重要,這種做法可能是一種舊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產生的“鏈接”。
三 物種的進化,人類的進化
物種的進化過程一頭連著物種的起源,另一頭連著物種的滅絕。一旦物種形成后,不管物種的形成處于什么階段,進化就開始。就目前為止,進化是根據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原理進行的。在這個原理中,推動進化的因素只是外在的因素,如自然條件,物種之內和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生命的求生的欲望的能力在不斷的起作用,這樣的進化應稱之為求生進化,正是達爾文的進化原理,目前所有的物種都是按照這個原理進化的。那么老的已滅亡的物種更是完全百分之百的遵循這個機理進化。它們都獲得了完美的進化,但又都走到了終點。這種進化的主要特征還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已。
人類的活動與其他物種有很大的區別,一開始就表現出極大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目前人類進化的狀況而言,不但完成了大自然的適者生存的要求,甚至超額完成了任務。人類為了生存向大自然的索取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給予的能力,同時還不斷的犯著破壞環境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人類完成了求適的進化并逐漸擺脫了環境的糾纏,去完成更艱巨的工作。目前人類已經建立了龐大的自然科學理論系統和社會科學理論系統。這種活動我們稱之為求知,求知的范圍包括了整個宇宙的一切問題,從天體的起源到消亡,生命的起源到消亡,求知的壓力可能已超過環境的壓力,即超過了求適的壓力,承受這樣的壓力必將促進生命的進化。為了使知識得以延續,教育制度已經使每代人的大腦增加10萬個腦細胞。所以目前人類進化得盡管十分完美,但仍在加大與終了進化密碼間的距離。求知是無止境的。如果依附在求知上的進化也可以無止境的進行,人類體內終了進化密碼就將永遠不會被大自然之手打開。人類就避免了恐龍在歷史演變的事件。
事實上,人類得求知仍是生命的那種求生欲望的表現,然而是在大自然的更高的一個層次上得表現,如果不擔心太陽會停止燃燒,不擔心宇宙的膨脹與收縮,我們何須去求知。人類在遠古時期就夢想著太空,而今天我們感到需要進入太空。那么太空是我們求知欲所追求的目標,還是我們生存所追求的目的。似乎是兩者都有,這樣人類的進化仍難免擺脫環境的要求。一個新環境的要求。這樣的環境比地球更嚴酷。到處是真空,射線和巨大引力的壓力,人類真需要在這種環境進化嗎?顯然這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復雜的問題,就是想象力也不得不望而卻步。
結論:如果某種物種停止了進化,這樣的物種最終將滅絕,如果某種物種能不停頓的進化,這樣的物種是不能滅絕的。
參考文獻:
1 Monastersky, R. Science News, 0036-8423, February 1, 1992, Vol. 141, Issue 5
2 Wickramasinghe, N C; Wallis, Max K.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Monthly Notices. Vol. 270, no. 2, pp. 420-426. 15 Sept. 1994
3 Monastersky, Richard. Science News. v141 n5 p72-75 Feb 1 1992
4 Wickramasinghe, N C; Wallis, Max K.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Monthly Notices. Vol. 270, no. 2, pp. 420-426. 15 Sept. 1994
Species’ Natural Life and Evolution
The Reason of Dinosaur Extinction
Fangxing L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E-mail: lifangxing@nankai.edu.cn
Abstract: It is inferred that there exists evolving code in species in the paper, when a species evolves its fastigium, namely, when the species reach its most ideal stage, if the species can’t evolve unceasingly, or its evolution ceases, the evolving code begins to progress reversely, which make the species from adapting well to surroundings to not adapting, and even extincting completely at the end. On the contrary,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explore species extinction using natural factors.
Keywords: species extinction, dinosaur, evolving code, species retro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