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9年,宏觀經濟出現一些好轉跡象也為紡織企業經營者樂觀判斷提供了助力。比如信貸規模擴張、PMI回升,同時,紡織經濟也局部出現趨穩反彈的情況,特別是在1月份國內整體出口銳減17.5%的情況下,服裝出口卻逆勢上揚,出口增幅達5.7%,令人眼前一亮。期待政策落實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國務院出臺的十項擴大內需政策,只有34%的企業家認為很有作用,反映出這些政策還有待落實。國務院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振興規劃也存在著細化和落實的問題。
本次調查中,企業經營者對“融資難”問題反應強烈。被調查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占38%,融資困難的企業也達到35%。受去年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影響,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一些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僅有14%的企業認為“資金充足”。目前,國家的貨幣政策雖有所調整,但受經濟預期的影響,銀行貸款依然謹慎。調查顯示,認為從銀行貸款“困難”的企業家占35%。加之其他融資渠道不暢,紡織企業貸款難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在十項擴大內需政策和紡織工業振興規劃中都有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描述。在十項擴大內需政策中有這樣的描述: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在紡織工業振興規劃中有這樣的描述: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因此,紡織企業經營者都希望將政策落到實處,政府協助企業解決融資擔保的困難,加大政府對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對產品銷售渠道暢通、訂單充足、價格合理、產品質量有保證的企業放松貸款限制,并適度下調貸款利率。調整中樹信心
在危機中生存和發展起來的企業都是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的信心從哪里來?就是從不斷的調整中來。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也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去紡織工業總體上主要是依靠低成本數量型增長,現在要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的發展方式轉變,要真正實現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就需要不斷調整。
很多企業已經在自主創新、技術改造上加快調整步伐。山東如意集團推出的一種領先世界的紡紗技術“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日前通過專家鑒定。這種技術超越了原有的紡紗技術極限,在深入研究成紗原理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嵌入式系統定位紡紗方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該項技術將對中國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看出,只有突出調整主線、練好內功,企業才能更好地發展、更快地發展,企業的信心也就由此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