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林里充滿著植膠人的自豪與光榮。當然,這不只在云南。海南島上分布著全國最大面積的膠林,廣東等地的橡膠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我國橡膠種植面積66萬公頃,年產干膠60萬噸,成為世界第五大產膠國。
盡管我國引種橡膠是100年前,但真正得到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植膠區多臺風、干旱、低溫,并不具備國外傳統植膠國那些優越的氣候條件。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建設需要大量的橡膠。面對西方列強的經濟封鎖,黨中央毅然決定,開辟自己的橡膠基地。海南、廣東、云南,那些最偏僻的地方,走來了一隊隊的農墾人。幾百萬復員、轉業、退伍軍人、歸國華僑、下鄉知青拓荒植膠,打破了北緯15度以北不能植膠的說法,在北緯18-24度地區大規模成功種植橡膠。
幾代人的努力托起了共和國一片新的事業。1949年,中國天然橡膠年產量只有199噸,如今橡膠產量增加近2900倍,單產由每公頃400多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300公斤。云南和海南農墾已超過世界平均單產水平,成為世界天然橡膠大面積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50年來,我國累計生產天然橡膠800多萬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滿足了國防、工業交通運輸、醫療等各個方面的需求。
我國目前有150多個植膠農場和18萬植膠農戶,約300萬人從事天然橡膠生產。海南、云南兩省的民營橡膠生產所吸納的勞動力就超過60萬人。云南省天然橡膠產業已涉及25個縣的16個民族,35萬農村勞動力從事橡膠種植、加工和銷售。在集中產區,天然橡膠產業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和農場職工增收的支柱產業。天然橡膠的發展為增進民族團結、繁榮邊疆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海南省把種植橡膠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上世紀80年代初,白沙黎族自治縣開始組織農民種植橡膠,目前農民人均植膠收入1400多元,占農業總產值20%以上。全縣50%的農民主要經濟來源靠橡膠,數以萬計貧困農民靠橡膠種植解決了溫飽。
科學研究表明,橡膠種植園在樹冠敷被、落葉和養分循環等方面和雨林系統很接近,是一種穩定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因此,天然橡膠產業為熱區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展望將來,植膠業須在體制和技術創新方面繼續努力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而且需求還呈現增長趨勢。據統計,2003年我國共生產汽車440多萬輛,對天然橡膠的需求增長40%。目前我國天然橡膠產量只占世界總產量的7%,但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0%以上。2005年1-7月,全國進口天然橡膠69萬噸,我國天然橡膠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還在逐漸加深。因此,提高國內橡膠產量及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尤為迫切。
當前必須降低成本,讓天然橡膠產業輕裝上陣。國內植膠業以國有農場為主力。而國企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經營效率不高,職工安置困難,社會負擔沉重。原來一噸干膠的成本5000元左右,但企業運轉的各種費用都攤在橡膠上,成本就要上升到8000元以上。這還有什么競爭力?因此,體制創新是最根本問題。目前,各墾區大力推進職工家庭承包經營,對生產經營機制進行大的改革。與此同時,海南、云南、廣東各墾區都進行了天然橡膠股份制改革的實踐,按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整合區域資源,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天然橡膠產業奠定了基礎。
橡膠種植和割膠技術的不斷創新,在提高橡膠產量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科研成果轉化力度也有待加強,比如,目前正在小范圍內應用的橡膠樹增產刺激劑,經過近10年的實踐證明,可平均提高單產12%。國家應考慮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