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粘膠短纖的主要原料是棉漿粕與木漿粕,棉漿粕主要由國內供應,木漿粕主要依賴進口,生產棉漿粕的原料是棉短絨。下面對棉短絨、棉漿粕以及木漿粕這三大粘膠原料市場的現狀進行描述并分析后市的狀況。
現狀:供給不足推動價格高位運行
今年受棉花種植面積以及棉花產量雙下降的影響,國內棉短絨供應量已經到達一個極限值,大致范圍在100-140萬噸/年,加上進口棉短絨的補充,減去精制棉、火藥等其他用途方面的消耗,可用于棉漿粕生產的棉短絨約為110-150萬噸/年,對應的棉漿粕是85-113萬噸/年。
在棉短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棉漿粕的產能卻在不斷擴張,棉短絨供應明顯不足,存在剛性缺口。2005年棉漿粕產能為126萬噸,到2008年已增長至153萬噸,今年預期產能為190萬噸。2005-2007年棉漿粕產能存在產能過剩情況,受棉短絨及環保政策的制約,開機率約七成,實際供應基本屬于正常偏緊狀態。2008-2009年粘膠大幅擴產,棉漿粕開機率也呈現增長,今年的開機率預計為89.47%,預估棉漿粕產量為170萬噸,明顯超過棉短絨實際能夠供應的最大量。
價格方面,去年受粘膠纖維井噴行情結束的影響,棉短絨行情急劇下滑,普纖絨中心價由年初6500-6400元/噸的歷史高位跌至年底2200-2500元/噸的谷底,下降幅度達63%。今年由于整個粘膠產業鏈的好轉,棉短絨的價格呈現上漲勢頭。年初棉短絨價格為2200元/噸,依舊在谷底運行,但是隨著下游實質需求增多,整體行情呈上漲走勢,至8月份棉短絨價格已上漲至4150元/噸,與年初相比漲幅達88.6%。
棉短絨的價格上漲帶領整個棉漿粕市場價格發力。這一現象在9月份新絨上市后尤其明顯,短絨價格直逼5500元/噸,使得棉漿粕(短纖級)不得不在10月初將價格上提至9500-9700元/噸。
由于棉漿粕并不足以完全供應粘膠的生產,粘膠企業還需要從國外進口木漿粕。由于生產棉漿粕污染較大,西歐、北美等國家基本不再擴大木漿粕的產能。棉漿粕與木漿粕(不含醋酸纖維用漿粕)之間的供應比例大致為3:1,例如2008年我國生產的棉漿粕量在130.73萬噸;進口的木漿粕量在45萬噸。但2009年這一數據正在發生著變化,截至8月份,我國生產的棉漿粕量在115萬噸,但進口的木漿粕量已經達4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