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改或年底破冰 協調各方利益是難題
2009-11-5 來源:國際金融報
關鍵詞:天然氣價改 利益 價格聯動
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進一步恢復,電力、煤氣需求快速恢復,電價、氣價的上調再次成為焦點。日前,有消息稱,天然氣價格改革有望在年底破冰,中央政府正考慮天然氣價格改革提議,根據該提議,天然氣出廠價可能上調20%-30%。據了解,新定價方案將實行綜合性的加權平均法:將國產氣和進口氣價格折中,上調國產氣價格,下調進口氣價格。兩種天然氣加權平均后,由國家發改委確定區域門站價格,不同區域門站價格不同。實現上下游同步聯動,最終形成“一省一價”,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執行不同的價格標準。
長期來看,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節能減排,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似乎是一種趨勢。
指導價負面影響日顯
長期以來,電力、天然氣等產品一直被看作是公共消費產品,其價格由政府指導定價,這使得電力、天然氣價格水平低于市場平均水平,難以形成良性價格傳導機制,影響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如在天然氣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天然氣能源應用多元化發展,中國天然氣消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長期低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這種消費增長的速度。由于價格低廉,企業生產積極性下降,產量增長緩慢,使得市場供不應求矛盾更加突出。而在電力方面,此前煤炭價格較低,政府指導定價不能隨煤價下跌而降低,電力企業因此獲利豐厚,導致電力產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最終產能過剩嚴重局面由此產生。現在的情況則是,近幾年來,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指導價格并沒有根據市場變化作相應調整,引起電力企業嚴重虧損。煤電雙方博弈也更加激烈,造成的結果就是,電力等資源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協調各方利益是難題
資源價格改革已是大趨勢,但當前價格改革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改革觸動利益群體太多,在保障億萬消費者正常利益條件下,出臺能夠協調產業上下游各方利益的改革方案非常困難。
以天然氣為例,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形成倒掛之勢,隨著天然氣進口量越來越大,國內天然氣產業鏈上下游不同利益主體紛紛受損,他們迫切要求與海外天然氣源口岸價格進行對接,以維護自身利益。雖然生產企業迫切要求商品價格“向國際看齊”,然而問題相當復雜,如在中國662個城市中,有200多個建設了天然氣管網,涉及的消費者高達億萬之眾。如果天然氣漲價,勢必大大增加這些消費者的生活成本負擔。面對此種情景,或許經過多方博弈之后,才可能出臺兼顧多方利益的定價機制,才能在市場中順利運行。同樣,電價改革也不例外。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