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勇者總是敢于直面現實。
“結構不盡合理是河南煤業化工集團重組以后面臨的主要難題。”河南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陳雪楓坦陳。他所說的“結構不盡合理”,既包括產業產品結構,也包括人力資源結構。
為此,重組一年來,河南煤業化工集團著力實施了“兩調整,兩提高”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和質量;調整人力資源結構,全面提高員工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文化理念的融合呼喚夯實體制基礎,再先進的文化理念也要在相應的機制體制保證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而文化理念的不斷融合,則為統一各種管理體制,掃除了相應的思想障礙,相得益彰,互相推進,良性循環。
“總之,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就是調整生產力布局,是物質基礎,是硬件;優化管理體制,就是調整生產關系,是軟件。二者相結合,共同構成了重組成功的兩個支點,也形成了企業騰飛的兩個翅膀。”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評論道。
調整結構 面向市場 瞄準高新
化工產業是河南煤業化工集團重點打造的核心支柱產業,目前產品在河南市場占有率已接近四分之三。
然而,化工產業的特點就是其產品多為國民經濟運行中所需要的基礎原材料,比如化肥、甲醇、醋酸等,受經濟形勢影響巨大,一旦經濟低迷,則需求量和價格都會以跳水姿態直線下降。
去年以來的這場世界性金融危機就曾讓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的化工產業深受其害。僅以甲醇為例,2008年的價格從年初的4300元/噸下降為1800元/噸,而集團擁有的甲醇產能則高達168萬噸。
“但化工產業又是所有產業中鏈條最長的,下游產品不計其數,只要具備相應的技術研發能力,就可以開發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新技術產品,這些產品非常賺錢。”中原大化黨委書記周瑞慶說。
偉大的企業和普通企業的區別就在于,當前者認識到前進的正確方向時,便立即行動;而后者往往拖泥帶水,以至于貽誤戰機。
2009年,河南煤業化工集團適應形勢需要,迅速邁出了化工產業戰略調整的步伐:
7月16日,與丹化科技、上海盛宇、通遼金煤等四方簽訂了《關于煤制乙二醇產業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這一協議,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獲得了煤制乙二醇技術的排他性合作地位。
11月17日,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和通遼金煤共同投資,在永城建設的20萬噸乙二醇項目開工;11月18日,年產20萬噸的洛陽乙二醇項目開工。
同日,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建設的商丘千噸級碳纖維項目開工。一期工程年產500噸T300高性能碳纖維。
乙二醇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廣泛。目前,國內外乙二醇生產工藝全部為石油路線,國內現有產能為200萬噸/年左右,而需求量高達七八百萬噸,70%以上依賴進口。河南煤業集團獲得的“煤制乙二醇”技術,開辟了非油生產乙二醇的新途徑,具有技術含量高、成本低、原料來源廣等特點,競爭優勢明顯,符合我國缺油、少氣、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能源結構特點。標志著我國領先于世界實現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術路線和工業化應用,這是一項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技術。
碳纖維作為一種新材料,具有高強、耐高溫、耐疲勞、導電、導熱、低密度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車、體育休閑用品、能源、醫療衛生、電子通信、石油開采、基礎設施等領域。由于國外限制把高性能碳纖維絲產品和技術出口給我國,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航天航空領域的發展。“由于供應不足,我國每年碳纖維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和羽毛球拍、釣魚竿等體育器材,每年消費量不足100噸,民用的很少,這也意味著碳纖維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總經理賈學勤介紹道。
在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化工事業部總經理陳國平看來,這兩個項目形成生產能力以后,“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產業的虧損局面將全面改觀。”
以乙二醇和碳纖維為開端,河南省在短期內可以迅速成長為我國煤制乙二醇規模化生產基地和高性能碳纖維的研發基地、生產基地、碳纖維復合材料戰略供應基地,并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一個“以新型煤化工產品和高新工程材料為引領”的產業集群。
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用資金換來了技術和產業調整,沒有大集團重組,河南化工產業結構調整不會這么快,在一定意義上說,集團化工板塊的產業產品調整了,就等于全省的化工產業結構調整了。
除了乙二醇和碳纖維,集團還和各大科研院所合作,投資開發一系列的新產品、新技術,幾乎在所有煤化工新技術上,集團都投入了相應的合作資金,有些在實驗室階段,有些即將形成工業生產。
“未來幾年內,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的化工新產品,將出現一個井噴的局面。”陳雪楓說。
除了煤化工,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在裝備制造產業上也同樣雄心勃勃。將依托洛陽LYC、開封空分集團和煤機制造,建成以風電軸承、高速鐵路軸承、新型汽車軸承、大型空分裝備等產品為重點的集團支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