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因:民營企業滾雪球,只顧擴產不剎車
大家一致認為當前染料市場難做都是產能過剩惹的禍。
“與其大家都半死不活的,不如關掉1/3,這樣大家的日子就都好過些。”孫國強說,與此同時,印染廠家的數量2009年卻在減少。據他所知,2009年上半年,江蘇省無錫、常州一帶已經倒閉了不少印染企業。
“現在我們感覺到,行業的發展速度過快、多年份連續增長的確不一定是好事。”田利明感慨地說,以前大家都接受不了這種觀點,但實際研究起來確實是這樣。多年份連續增長并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應該掌握好速度,做好相關的配套,如產業的配套、政策的配套、上下游的配套等。“具體到染料企業,擴張速度太快了,造成管理跟不上,方方面面的基礎工作都跟不上。金融危機一來,企業這些薄弱點就暴露出來,沒有了招架之功。”
中國染料行業目前的產量、出口量和消費量均居全球第一,這也是改革開放以后才發展起來的。之前,中國染料工業規模小、品種少、質量差、出口少。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15年,染料行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中國染料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其市場一直擴展到世界各地。據統計,染料和有機顏料生產企業分別從30年前的約80家和不足20家發展到現在的近500家和100多家,染料、有機顏料年產量合計從30年前的7.5萬噸猛增到2008年的86.3萬噸。特別是“十五”的發展速度比“十一五”要快很多。“十五”期間,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17%。2003年,染料的產量增長速度達到了28.7%,有機顏料增長了32.4%,是近10年里增長速度最高的一年。
產量有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30年里,中國染料行業的主導力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競爭過程中,吉林、四川、上海、天津、武漢、北京、大連、青島等地的國營染料企業有的與國內外企業合資、有的改制、有的退出染料市場。代之興起的是浙江和江蘇一帶的民營企業,他們已成為中國染料行業的主導力量。目前已有若干家企業發展成年銷售額達數十億元的大企業。其中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閏土化工集團公司和杭州吉華化工有限公司3家公司都已成為世界級的染料企業,名列中國染料生產企業的前三甲。
民營企業的壯大,給中國染料行業帶來勃勃生機,也使該行業緊貼市場,企業所有的經營信息均來自市場。這種格局的優勢是企業反應快,緊跟市場。但這也成為該行業的劣勢。“民營企業這么多年來的崛起和發展都是靠滾雪球滾起來的,而不是靠科技往上滾,也不是靠品種往上滾,就是靠量撐。這也是近些年所有的行業非常普遍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田利明指出。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印染企業虧損面達21.24%,印染六大類產品出口同比減少11.67%,直接影響了對染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