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認為南通紡織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施黃彬:存在問題不容忽視。由于南通紡織對外依存度高、發展快,水平差異大,沒有注重企業的更新改造。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自主品牌少。從南通紡織服裝的出口量和占比可以看出,南通服裝加工的水平很高,在南通服裝企業中都能找到貼牌加工的世界知名品牌產品。南通服裝制造產業鏈中缺乏設計研發機構,缺少研發投入,這是服裝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之一。而整個紡織產業鏈中縱向發展不足,橫向發展有余,“瓶頸”在印染和后整理,導致面料不能跟國際流行趨勢接軌,這也影響了紡織與服裝產業鏈接和共同發展。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年銷售額在10–50億元的大企業屈指可數,如江蘇大生集團、鑫緣繭絲綢集團、江蘇聯發集團等,而更多的是年銷售額在億元左右的中小企業,集中度不夠,優勢不明顯,抗風浪能力相對較弱。
三是競爭秩序有待規范。由于進入行業門檻低,企業規模小而多,競爭過度后出現了非理性競爭,體現在合作不夠而競爭有余。做強做大紡織產業,需要政府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自律,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合作,共同提升產業集群和板塊經濟的優勢。
四是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任務重。南通紡織也走過“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現在政府投入巨額資金治理印染企業比較集中的觀音山、先鋒鎮周邊的環境污染問題,遠遠超過了污染企業所繳納的稅收,教訓是很深刻的。所以,在注意科學發展的問題上任重道遠。
記者: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施黃彬:政策措施要得力。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在企業管理、技術改造等方面下工夫,也要有政府政策引導。政府不能放棄引導、監督企業合法合規運作,要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上有所作為,具體講:
第一,政府見事要早、政策出手要快。以前政府對企業進行計劃經濟管理,父母包辦,包而不辦,辦不好。紡織產業率先進入市場經濟,近10年來,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引導、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民營創業,富民優先,引導了如海門疊石橋、通州家紡產業和市場的快速發展,政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當下全球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企業一般缺乏宏觀上的把握,政府就要見事早,出手快,決策要果斷。2008年3月下旬,經貿委組織外出專題調研,4月初拿出調研報告,9月初出臺《市政府關于促進市區輕工、紡織企業優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政策,對企業用電、出口等給予扶持,鼓勵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分工協作、專業互補的關聯群體。
針對南通市外貿出口出現下滑的趨勢,今年3月,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全市出口百強企業跟蹤服務責任制的通知》、 《關于扶持市區外貿企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就千方百計減輕進出口企業負擔等10個方面拿出了具體措施,促進外貿的穩定增長。3月16日,南通市政府又頒發了第24號文件,提出了19條具體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切實做好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繳社會保險費,對定點培訓的企業給予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補貼等等。這些政策都是政府的導向,就是在告訴企業怎么做,出臺的政策實惠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
第二,培育中小企業、服務精英企業。政府出臺政策就是創造寬松環境,讓企業在適宜的空間下發展。政府培育中小企業解決的是民生就業問題,要靠政策放水養魚,給予各種補貼、補助、獎勵等等;服務精英企業解決的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財政收入問題,政府對有發展前景的大企業要做好服務,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不誤事。政府特別要高度關注、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加強溝通與聯系,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降低危機的影響。通過努力,希望有更多的南通企業進入全國紡織服裝企業500強、50強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