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資源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總量大,產品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國防科技等各個領域,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石化產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特編制本規劃,作為石化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石化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我國是石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進入21世紀以來,石化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逐步提高。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約1個百分點。化肥、農藥、成品油、乙烯、合成樹脂等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相繼建成了14個千萬噸級煉油、3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云南、貴州、湖北三大磷肥產區,青海、新疆百萬噸鉀肥工程。但是,石化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現,主要表現為:集約發展程度偏低,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產品生產技術和大型成套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中低端產品比重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加劇;農資供給需要加強,低成本產品產能不足,市場調控體系不完善;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條件,不注重能源轉換效率,盲目發展煤化工。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石化產業受到較大沖擊,國內外市場萎縮,生產持續下降,企業庫存增加、價格大幅下跌,行業經濟效益下滑、生產經營困難。當前,我國石化產品消費仍處于增長期,油品、化肥、農藥剛性需求長期存在,高端石化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石化產業的調整和振興,促進產業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穩定石化產品市場,保持產業平穩增長;依托大型企業和產業基地,按照煉化一體化、園區化、集約化模式和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安全生產的要求,優化石化產業布局;統籌國內外資源,保障農資供給;推進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發展高端產品,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斷增強產業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石化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