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合材料原材料工業取得長足進步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2009-7-9 來源:中國復合材料在線
關鍵詞:原材料工業 世界先進
在追趕中突破
復合材料原材料的質量差距,是造成我國復合材料產品特別是高端技術產品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自臺灣強化塑膠協進會的專家趙玨介紹,丹麥LM公司是全球風力發電最大的集團,具有25年的生產實踐經驗,LM公司目前生產最長的葉片為61.5米,是全球最長的葉片,重量為17.7噸,材質為環氧基玻纖增強復合材料,葉端等處采用碳纖,已安裝在芬蘭REpower公司的5兆瓦海上風機上。
在6月26日,世界上第一架設計為可晝夜飛行的太陽能環保飛機亮相瑞士,該飛機最特別之處就是由超輕碳纖維材料制成,翼展達63.4米,相當于空客A340型飛機,而重量卻僅相當于一輛家用轎車。之前世界上還從未有過尺寸如此大而重量如此輕的飛機。
重慶通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專家鐘方國認為,隨著發電機功率的增大,葉片長度不斷加長,因此必須使用先進的材料來減輕重量,以達到輕質高強和高剛性。這使得輕質、高強的碳纖維在風力發電應用上不斷擴大。
在碳纖維方面,鐘方國透露,國外正在從原材料、工藝技術、質量控制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求盡快降低碳纖維的成本。
而不容回避的是,我國的碳纖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相當于國外70年代中、末期水平,與國外差距達20年左右。國產碳纖維的主要問題是性能不太穩定且離散系數大、高性能碳纖維太少、品種單一、規格不全、連續長度不夠、未經表面處理、價格偏高等。
另據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介紹,為了打破國外對高性能碳纖維的壟斷,滿足國內需求,中國航天四院利用現有技術,適時進行了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項目開發。7月初,高性能碳纖維產品在航天四院康本公司成功實現碳化,碳纖維工程生產線全線貫通,在實現穩定化生產的基礎上,該公司將投資2.1億元建設1000噸/年碳纖維產業化項目,預計2010年底建成投產。
在發展中完善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樹脂基復合材料采用的增強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目前用于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玻璃纖維主要有高強度玻璃纖維、石英玻璃纖維和高硅氧玻璃纖維等。高強度玻璃纖維復合材料不僅應用在軍用方面,近年來民用產品也有廣泛應用,如防彈頭盔、防彈服、直升飛機機翼、預警機雷達罩、各種高壓壓力容器、民用飛機直板、體育用品、各類耐高溫制品以及性能優異的輪胎簾子線等。“迄今為止,我國在碳纖維、芳綸纖維、高強度玻璃纖維三大增強纖維中,只有高強度玻璃纖維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了小規模的產業,現階段年產可達500噸。”
分析其中的原因,趙鴻漢認為,我國FRP復合材料誕生50年來,真正把玻璃纖維作為結構材料設計到玻璃鋼產品中,只是航空航天、軍工行業和FRP復合材料研究設計的科研院所、大型企業才集中一批材料力學、高分子化工,機械電子的專業人員從事玻璃鋼的結構設計、材料設計、工藝設計。“整個玻璃鋼復合材料設計,從認識材料到用好材料的理論、實踐和經驗,沒有普及和走進廣大中小玻璃鋼企業中。”
趙鴻漢指出,國內大多數民營企業缺乏技術平臺,其生產理念仍然是以常規材料的設計觀念來考慮,所以低端產品過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迫于成本,一些企業在面臨市場競爭時,不是千方百計去提高生產工藝,而是偷工減料,去桃換李,導致產品被市場淘汰。他建議在FRP產業密集地區如山東德州地區、河北棗強地區、江蘇武進地區和宜興地區、河南沁陽地區等,應該設立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產品的FRP研究所,去幫助這些企業用好材料,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模具水平,從而盡快實現產業升級。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