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中國石化化工板塊利潤97億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但這并不意味著下半年銷售市場依舊大好春光,因為中東的化工產品正在滾滾進入中國。“加快化工產能建設,加大對中國的出口”——這是一場中東依靠原油、天然氣低成本優勢,向我國化工市場發動的進攻。
上半年,中國石化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纖原料的市場占有率均超過20%。化工市場消費量大,但競爭也大,即便是作坊式的小廠,也可手握來自多國的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很顯然,優勢在市場,危機也在市場。下半年化工銷售的弦時刻緊繃。更何況這次前來“逐鹿”的對手是原油儲量占去世界儲量2/3的中東地區。無論是合成樹脂,還是合纖原料,他們均有涉足。
誰動了誰的奶酪
全球主要國家都在頭疼化工開工率時,中東正在忙著擴大自己新的乙烯產能。
今年6月,全球主要國家的乙烯產能依然未能恢復開工。西歐和韓國生產成本高,開工率將降至低水平,預計8%的產能會退出;北美開工率也走低,預計未來2~3年內會退出12%的產能。
這些產能的無奈出局無非是因為成本和需求倒掛。但中東憑借其絕對的成本優勢,大肆擴建乙烯產能。2008年新建6套裝置,都位于伊朗和沙特。整個中東地區的產能同比增加了56%以上。預計兩年后,中東乙烯產能將占去全球的1/5,而乙烯是絕大部分化工品的基本原料。|
產能的猛增并不僅是中東自我建設的結果,一些已經成熟的工程建設公司CEO們都將目光落在中東。美國Fluor公司化學品高級副總裁Ivor Harrington表示:“一些大型化學品生產商都在關注中東,因為中東擁有較廉價的原料。”
即便開工率低下、產量下降,歐美的市場也已經“吃不消”自己的產品,“西方國家的合成樹脂大多用于生產‘奢侈品’,這一部分在經濟危機中受到沖擊很大,而中國的合成樹脂主要還是生產低端產品,抗沖擊能力強。”舒朝霞說。這一情形下,中東的產品自然也不可能向歐美進口,于是他們帶著過剩產品一起奔赴中國。
上半年,中國石化乙烯、合成樹脂產量均下降,與主要化工產品進口增長36%、合成樹脂進口增長45%形成鮮明對比。“國內合成樹脂的用料每年都有近一半是進口的。這部分本來從韓國、歐美進口,現在他們產能下降了,那自然就要由其他地區來補。”相關人士說,“幾千萬噸的量,這是很大的奶酪,現在中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