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5年(1915~1916年)上海開林顏料油漆廠和振華實業公司(以下簡稱振華廠)先后創辦,國產的涂料出現萌芽,初期品種極為簡單,主要為厚漆、清油和鉛白粉。20年代初,桐油鈣脂的清漆、調合漆和快燥磁漆等品種投產,振華廠結合國情開發了瀝青和油溶紅著色的紅棕色透明木器漆,因色澤外觀和大漆相仿,取名改良金漆,大受市場消費者歡迎。民國11年起部分產品始銷新加坡,民國15年獲“巴拿馬斐城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民國13年振華廠開始生產小量鉛鉻黃配漆自用,以后又生產紅丹、黃丹防銹顏料和防銹漆。民國15~24年永固、萬里、俄商敖利馬、英商永光等廠相繼建立,涂料品種發展到硝基漆等揮發性噴漆,以及用進口改性酚醛樹脂生產酚醛類涂料,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民國25年中國維新油漆顏料廠建立,生產低檔油漆、干墻粉和紅丹等。民國25年精勤家庭化工廠也開始生產鉛鉻黃顏料。至抗戰前夕,上海涂料生產為全盛時期,民國25年振華廠油漆產量達2512噸,為解放前最高水平。
抗日戰爭爆發后,永固廠房被日軍炮毀,振華、開林、永光廠先后被日軍占領,振華、永固都在市區建新廠維持生產。其間雖新增鴻康、大明、華元、飛達、德華和金星等廠,但都資金短缺,原料匱乏,營業不振,品種停滯不前。
抗戰勝利后,振華、開林、永光廠都陸續收回,民族涂料工業重振旗鼓,又新增了天一、振和等廠,涂料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民國36年全市涂料產量達5090噸,花色品種也有增加,但仍限于油脂、鈣脂、酯膠、酚醛、瀝青等大類。民國37年,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經濟面臨崩潰,生產處于困境。至上海解放時,全市有涂料廠34家,從事顏料生產的有13家工廠,1949年油漆產量為1170噸。
解放后,涂料行業私營企業在國家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等政策扶植下,克服困難恢復生產,逐步納入國家經濟渠道。國家建設重點工程,對涂料工業提出新的要求,推動了品種的發展,試制成純酚醛桐油的水陸兩用漆支援軍工急需。開林廠在青島建立國內第一個海港浮筏試驗站,研制成鋁粉底漆、防銹和防污等瀝青系列船底漆用于中國海軍艦艇。1953年永固廠在全國最早試成溶劑法生產醇酸樹脂和脲醛樹脂及氨基錘紋漆。振華廠除油漆外還生產紅丹、黃丹、鉛鉻黃、華藍、大紅粉等顏料。1952年和1953年氧化鐵紅和氧化鐵黃分別在大榮、中國維新、呂新華、慶豐和泰生廠相繼試制投產,改變了氧化鐵顏料依賴進口局面。
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后,通過裁并改合,組成6家油漆廠、后又調整行業結構和產品分工,改組為振華、開林、上海造漆廠3家油漆廠,永光、南大2個專業涂料樹脂生產廠,并對老廠進行革新改造,研制新產品合成樹脂和合成樹脂漆,品種有很大發展。這些品種的開發滿足了各行各業的需要,不少填補了國家空白。合成樹脂漆比例自1955年的9.6%,1963年提高到35%。
“文化大革命”打亂了生產秩序,涂料產量十年徘徊在3萬噸左右,1976年產量30377噸,比1966年下降1%。由于廣大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堅守崗位,使損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為軍工和重點工程配套的鋼質彈殼用電游泳漆、聚氨酯飛機蒙皮涂料、飛機防彈玻璃用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五年長效期的鋼板船底防銹防污漆、和鋁殼快艇防污漆、丙烯醚醇酸樹脂船殼漆、核潛艇等用的聚酰亞胺、聚酯亞胺和聚喹啞琳耐高溫耐輻射的絕緣漆、核工業用的環氧加成物和環氧瀝青涂料以及為重點工程上海電視塔提供一套環氧鉬鉻紅底漆和丙烯酸面漆、為上海體育館鋁合金屋面用的縮醛環氧和乙烯涂料、內墻用乳膠漆和外墻用丙烯酸涂料等相繼試成投產。還試制成云母氧化鐵醇酸橋梁面漆、南京長江大橋欄桿用丙烯酸涂料、農業潛水電機用、環氧聚氨酯耐水漆。在此期間開發成功苯代三聚氰胺,并生產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建成國內第一套環烷酸和環烷酸鈷生產線,1968年三聚氰氨裝置建成投產。還試制投產鋇鉻黃、四鹽基鋅鉻黃和無毒的磷酸鋅防銹顏料新品種。氧化鐵紅試成氣流干燥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