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突圍對內發力
中國輪胎尋找新路標
第一年35%,第二年30%,第三年25%。
從9月26日起,中國出口美國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將以每年5%遞減的方式向美國繳納3年懲罰性關稅。
雖然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此前建議的55%、45%和35%的懲罰性關稅相比,幅度有所降低,但當9月11日——這個對美國人有著特殊記憶的日子,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中美輪胎特保案時,無論是實施的時間還是最終的結果,還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外。
首先,在美輪胎產業協會、美國三大與輪胎業相關的利益集團——美國輪胎進出口利益集團、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和美國零售業利益集團均公開反對對華輪胎產品采取特保限制措施的情況下,奧巴馬還是通過了特保案;其次,新的輪胎關稅政策生效時間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認為即使特保案通過,新的關稅的實施時間將會在2010年的1月1日,雖然,已有了特保案通過的預期,2009年9月26日的關稅生效期也使中國輪胎企業很難應對。
“輪胎特保案對我國的輪胎產業已經形成了影響,目前我們正積極努力來化解這種影響,這需要我國的輪胎企業、行業共同努力。從短期看,需要我們的企業從營銷等多方面去努力,從長期看,需要企業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整個行業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我們也需要政府部門相關的政策支持。”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鄧雅俐說。
據了解,中國生產的輪胎有40%出口,而其中1/3出口美國。最高征收高達35%的關稅,意味著主打低價牌的中國輪胎將變得和米其林一樣昂貴,第一年將在美國沒有市場。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初步測算,這將影響到10萬左右工人的就業,損失約10億美元出口額。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全球經濟還處于回暖時期的情況下,這樣的貿易保護是否還會被復制,對于進口有著重要依賴的我國輪胎產業來說,下一步將駛向何方?
我國橡膠消耗量連續兩年排名世界第一,橡膠消費每年都超過310萬噸,其中70%用于制造輪胎。我國是輪胎生產大國,但并非輪胎生產強國。
根據某汽車專業媒體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在購買車時,關注輪胎品牌和性能的僅為18.5%,而更換輪胎時關注輪胎品牌和性能的消費者為88.6%。在選擇輪胎時,90.3%的消費者選擇質量和性能好的輪胎。
調查還顯示,82.4%的消費者認為,自主品牌輪胎的質量不如合資品牌輪胎;66.4%的消費者認為,自主品牌輪胎的性能不如合資品牌輪胎;45.3%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是合資品牌輪胎的優勢。32.5%的消費者認為,自主品牌輪胎企業的服務不如合資品牌企業好。
“其實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國產輪胎的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差距并不大,甚至可以說已經非常接近國際水平。”鄧雅俐說:“但從品牌影響力來看,二者的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在技術層次上,國產的載重輪胎、斜交輪胎質量與國際水平相差不大,轎車用輪胎——子午線輪胎方面,普通輪胎和國外品牌相差不大,但在高端產品上,還是明顯弱于國外品牌的,已經成為了我國輪胎產業業內人士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