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顯示出透明度過高的弊端
2009-9-4 來源:道瓊斯上海
關鍵詞:成品油價格 定價機制改革 透明度 弊端
過渡方案的天然缺陷
中國能源報2009年8月31日訊(王秀強) 我國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始于1998年,十年的改革歷程形成了成品油市場化的雛形。特別是《成品油稅費改革方案》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的頒布,讓國內成品油價格改革開始有章可依,有理有據。市場化是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但是在肯定過渡方案的歷史和現實貢獻基礎上,不得不承認現行定價方案有著天然的缺陷。
《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中22個工作日、4%,這兩個敏感數字成為投機者投資油市的風向標,一些機構可依次預測調價的時間節點,市場投機行為因此而大大放大。
今年5月底,在國際原油價格直逼70美元/桶的利好消息下,國內調價預期高漲,市場上出現了難得的利好局面,一些市場人士稱“市場已經回暖”。一份由中石油和中石化聯合發布的調研報告稱,國內終端消費并沒有實質性回暖,在強烈的調價預期下大量成品油轉移到中間商手中,市場回暖其實是假象。
在投機因素作用下,一方面企業和消費者很難把握市場所發生的變化,極易對市場需求情況作出錯誤的判斷;另一方面,一旦發改委放慢調價節奏,并未嚴格按照價格管理辦法執行,那么中間商要么囤油不放,要么大規模拋售。
而兩大公司可以借國際原油上漲之機,推高市場價格,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一點常常被公眾指責,稱“石化雙雄利用壟斷特權謀取特殊利益”。
實際上,國際油價一旦下跌,調價預期減弱,特別是在國內需求平淡的特殊時刻,市場價格將出現大幅下降,兩大公司聯手推價的策略不攻自破,推價成果將不復存在;中間商不得不低價出貨,承受巨大虧損。
過渡方案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這種參照頗為業界質疑。畢竟,國內供求關系不同于海外市場,甚至可能會完全迥異。國內自產原油占到供應總量的一半左右,而自產原油成本遠低于進口成本,完全以國際原油價格來推斷成品油成本就會出現虛高的問題。
發改委在調控國內價格時,應具有相對穩定性及預見性,不能因為國際原油價格在短期上漲就調節。同時調價的幅度也應如實反應市場的變動趨勢,對短期由于投機造成的快速上漲和下跌應該保持理性的判斷,從而既不損傷油企也保護民眾利益。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