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歐盟開展對中國玻璃纖維進行反傾銷調查后,印度、土耳其等國家也分別對中國玻纖進行反傾銷調查。反傾銷的接踵而至,從另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玻纖產品低水平重復,高端產品少,造成價格低廉的局面。那么,在“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中國玻纖行業應該如何發展,是業內人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2010年市場狀況
1、市場需求復蘇,池窯產能恢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協會提出全行業限產保價措施,企業采取停窯、冷修等應對措施。隨著世界各國采取救助措施全球經濟呈現逐步復蘇。自2009年7月以來,全行業冷修、改擴建池窯拉絲生產線點火11座,產能42萬噸,其中新增中堿池窯拉絲產能6萬噸。目前在產池窯生產能力超過210萬噸,其中中堿池窯拉絲生產能力17萬噸,池窯拉絲生產能力已超過金融危機發生前。新增中堿池窯拉絲能力,將會進一步擠壓中堿坩堝法的市場空間。中、無堿玻璃球雖銷售形勢轉好,但后市乏力,成本不斷增加,價格低迷,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玻璃球生產企業望球興嘆。
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傾銷陰云未散
自歐盟開展對中國玻璃纖維進行反傾銷調查后,印度、土耳其也分別對中國玻纖進行反傾銷調查,三起案件主要申訴方均為美國某跨國公司在各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對此玻纖行業和企業已在積極開展行業無損害抗辯及企業應訴工作。由于反傾銷應訴程序各國不盡相同,所以調查、初裁、聽證、核查、仲裁工作將會延續到2010全年。如果我方取得勝訴,將鞏固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反之則會對我國玻纖行業的發展造成困難,而且還會引發連鎖反應。
二.、玻纖行業目前發展狀況
1、玻璃纖維深加工項目發展緩慢,片面追求產量增長
中國的玻璃纖維發展很快,生產規模和產量早已躍居世界第一,但片面追求初級產品產量的擴張,而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深加工的發展嚴重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的弊病日漸顯現。
2、國家限制、淘汰產業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從1984年起,原國家建材局數次下文明令禁止用陶土坩堝玻璃纖維拉絲工藝生產高堿玻璃纖維制品,至2007年《玻璃纖維行業準入條件》發布,所有這些指令和法規,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有效的貫徹落實。相反,近年來在某些地區,國家三令五申明令淘汰的陶土坩堝拉絲工藝非但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反而有死灰復燃、再度抬頭的苗頭。陶土坩堝法的產品魚龍混雜地出現在市場上,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造成無法估量的隱患,極大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干擾了行業結構調整方針的落實,甚至對我國玻纖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造成惡劣影響。
3、企業國際化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境外辦廠的戰略思維
我國玻纖業缺乏具有世界級競爭實力的大公司,產業優勢多表現在規模和數量上,與國外跨國公司差距較大。隨著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利潤率下降,必須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