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印度商工部對原產于中國的糖精進行反傾銷日落復審立案調查。涉案產品海關編碼為29251100。本案的傾銷調查期為2009年4月1日~2010年6月30日,損害調查期包括2006年4月~2007年3月、2007年4月~2008年3月、2008年4月~2009年3月和傾銷調查期(2009年4月1日~2010年6月30日)。
2005年7月,印度對原產于中國的糖精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07年1月,印度對此案作出肯定性終裁。
學名:鄰苯甲酰磺酰亞胺
基本介紹:
白色結晶粉末。熔點228.8~229.7℃,密度0.828克/立方厘米,微溶于水、乙醚和氯仿,溶于乙醇、乙酸乙酯、苯和丙酮。它的鈉鹽稱做糖精鈉或溶性糖精,易溶于水,稀水溶液的甜味約為蔗糖的300~500倍。少量無毒,但無營養價值。
糖精(Saccharin / Saccharin sodium) 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其難溶於水,而其鈉鹽易溶于水,對熱安定,其甜度為蔗糖之300~500 倍,不含卡路里[1],吃起來會有輕微的苦味和金屬味殘留在舌頭上。急性毒性 LD50 (rabbit) 為 5000~8000mg/Kg BW (口服 );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 (ADI)為 0~2.5mg/Kg BW/day。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其曾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導致膀胱癌的可能性,但在人體試驗上并未發現有不良影響。 糖精很多年來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生產與使用的合成甜味劑,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糖精在世界各國的使用明顯增加。 制造糖精的原料主要有甲苯、氯磺酸、鄰甲苯胺等,均為石油化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