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2月24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在北京召開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竣工驗收會議。歷經四年建設、投入運行五年,由中國石油承建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西氣東輸工程積極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各種材料的開發與研制,推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平抑國外鋼材、涂料、施工機具等物資、設備價格起到積極作用。
西氣東輸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以新疆塔里木油氣田為主供氣源,以長江三角洲及沿線地區為主要目標市場,以干線管道、重要支線和儲氣庫為主體,連接下游110多個城市,形成橫貫我國西東的天然氣供氣網絡,是一項跨地區、跨行業,上中下游和產供銷一體化的宏大工程。它的建成,有效地將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管道沿線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西氣東輸工程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0年2月國務院決定正式啟動西氣東輸工程,并成立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2002年7月4日,西氣東輸工程全線開工,江澤民同志發來賀信,勉勵全體建設者把西氣東輸工程建成一流工程;2004年12月30日,西氣東輸全線商業運營,胡錦濤同志致信祝賀,希望管道建設運營單位確保管道安全,確保穩定供氣,努力使西氣東輸工程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及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對加快工程進度起到關鍵作用。國家有關部委給予了大力政策支持,在土地征用、管道穿越河流、鐵路、自然保護區、文物古跡以及管道保護等方面,急工程所急、幫工程所需,特事特辦。全國總工會、全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等,組織慰問團、采風團,給廣大建設者以極大鼓舞。國內主流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各大新聞媒體,始終關注工程建設,并予以持續深入報道。
管道沿線各省區市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各級領導深入施工一線現場辦公;建立協調機制,在土地征用、材料保障及現場施工中積極創造條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沿線人民群眾識大體,顧大局,積極支持工程建設,展現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西氣東輸工程從決策啟動到全線投產歷時四年零八個月,比國外同類工程建設工期縮短了一半。工程建設高峰時,直接參加工程施工的石油員工近3萬人。廣大建設者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克服了沙漠、戈壁、黃土塬、山區、水網等復雜地質地貌和工期緊、要求高等一系列困難,戰勝了“非典”疫情、江淮特大洪水、江南持續高溫、西北連續秋雨和甘肅地震等自然災害,成功地穿越了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創出了快速通過羅布泊無人區的奇跡,不僅打造了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能源大動脈,而且培養鍛煉了一支用鐵人精神鑄就的、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有國際先進管理知識和經驗的石油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隊伍。
竣工驗收委員會認為,西氣東輸工程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中首先付諸實施和首批竣工投產的項目之一。它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同時,西氣東輸管道工程作為全國天然氣管網的骨干工程,為后續建設的陜京二線、中亞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二線等大型管道建設提供了諸多技術儲備和管理經驗。
西氣東輸工程借鑒先進經驗,建立了一整套適合工程建設實際的項目組織管理體系。組織得力,管理科學,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實行了招標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審計監督制、質量監督制,較好實現了質量、進度、投資及健康、安全、環保控制目標。工程2001年9月試驗段開工,2002年7月全線開工,2003年10月1日工程東段(陜西靖邊至上海白鶴)平穩進氣,2004年1月實現向上海商業供氣,2004年9月全線建成試生產,2004年12月30日,全線投入商業運營。
工程注重發揮科技優勢,突出技術創新,40多家專業設計、科研院所和數百名科技人員,在高壓力、大口徑長輸天然氣管道系統設計技術,X70、X80級鋼大口徑油氣輸送鋼管國產化及應用配套技術,大口徑管道施工配套技術,特殊地段施工技術,管理技術五個方面展開700多項攻關和研究,并在工程建設中大力推廣,使西氣東輸的科技含量達到了當今世界先進水平,帶動了我國管道施工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