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山東東佳集團上市申請遭到證監會否決,監管層并未說明否決理由。
2009年山東東佳集團凈利潤同比增長2.2倍!但如果看到公司的盈利增長原因,不免要對公司的上市動機產生懷疑,也許這才是公司上市遭否的原因。
東佳集團是山東淄博市博山區的一家父子企業,孫家財、孫鵬父子合計持有公司49.4%的股份,分別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
2009年公司實現凈利潤7788萬元,同比增加5335萬元。可是公司收入卻同比下滑15.2%,而銷售毛利也只增加1363萬元。公司凈利潤增長一方面來自對研發支出的縮減以及財務費用的下降,此外,來自地方政府的補貼無疑讓公司的賬面盈利變得好看。公司最大的盈利增長來源是對一筆委托建設銀行淄博分行進行的債務調期交易的平盤,通過轉回2008年確認的1297萬元損失,直接變成2009年的收益。
但是這些湊出來的盈利很難得到維持,沒有主營業務的支撐,盈利增長再快也只是“看起來很美”。
期間費用縮減3557萬
使得公司2009年盈利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期間費用的削減。據公司披露,2008年管理費用大幅增長到6114萬元的重要原因是技術研發費用增加了1304萬元,而在2009年,公司加強了費用控制,使得管理費用較上年減少了1204萬元。
我們擔心,管理費用在2009年的大幅減少,正是公司削減了技術研發費用所致,顯然這將可能從長期影響公司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競爭力。
在上市前夕,如此起伏不定的研發費用讓我們懷疑,公司通過控制研發費用的支出額,來達到操控盈利的目的,從而保證在上市最后一年中的盈利大幅增長。
另外,公司2009年的財務費用也有大幅降低,較上年減少了2353萬元,減少37.3%。由于公司銀行借款的規模未出現明顯減少,財務費用下降主要來自利率的降低。
但是,財務費用的縮減同樣不具有可持續性。因為銀行有降息也會有升息,而今年通脹預期強烈,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也逐漸變大,由此來看,公司的財務費用繼續大幅縮減的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
政府補貼1715萬
2009年,公司收到地方政府補助1715萬元,占凈利潤比重達到22%,可見,政府補助對公司盈利的作用非同尋常。
仔細分析可看到,在2007年的時候,政府補助只有687萬元,但到2008年急增到1611.5萬元,去年則進一步的增加。
公司上市招股書需要披露過去3年的財務報表,而3年中的盈利增長備受關注。而東佳集團披露的正是2007年~2009年的業績狀況,因此,公司所在的淄博市地方政府在2007年補助額較少,但在2008年及2009年卻大幅增長,客觀上使得東佳集團的盈利在2008年和2009年“被增長”。
尤其是2009年,與2008年相比,多出了生態補償資金450萬元,令人生疑的是,這其中包括了2008年和2009年兩年應獲得的補助。另外,對于研發投入,當地政府在2009年也是有明顯的雙重補助,在項目開始前發放一次,技術成功后再發一次。
目前,淄博市的上市公司很少,東佳集團的上市不僅能帶來地方財政的利益,也能為當地政府官員政績添彩。而形形色色的補助,無疑是當地政府為公司“湊”利潤的重要手段。要知道,1715萬的政府補助形成凈利潤,由于公司發行股本較小,若保守按照30倍的發行市盈率,那公司就可以在資本市場增加5億多元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