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階段,受全球主要產區普遍干旱及中國汽車工業持續增長等供需面利多因素推動,在東京膠高位波動配合下,滬膠維持高位強勢震蕩格局,市場看漲預期正逐漸升溫。
筆者分析認為,盡管滬膠后市仍可能繼續上漲,但天膠市場及橡膠、輪胎、汽車構成的上下產業鏈關系中,仍存在諸多方面利空因素,均可能對滬膠中長期漲勢產生嚴重制約作用。
國內汽車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盡管中國已演變成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發展前景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一,社會環境承受力挑戰。去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6000萬輛左右,環境壓力日趨嚴峻,如尾氣污染、噪音污染、溫室效應、碳排放。目前汽車普及率尚不到5%,未來中國車市發展將面臨巨大挑戰。其二,城市交通承受力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遭遇塞車、停車難,城市道路建設、停車場規劃緩慢,限制城市居民買車。其三,用車環境惡化,也限制消費者買車。其四,油價堅挺和加油困難。中國已進入高油價時代,國內油價調整都會引起汽車市場震蕩,除了高油價打擊消費者購車積極性外,加油困難也限制消費者買車欲望。其五,車主負擔加重,停車貴、修車貴、用車貴等加重車主支出負擔。其六,城市公交網絡完善,沖擊汽車市場,將減弱消費者買車愿望。其七,新能源車技術尚未有效突破。其八,政策風向難測,政策將成為決定車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上述諸多挑戰令國內汽車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也使天膠需求消費前景不容樂觀。
國內汽車企業面臨兼并重組
鼓勵兼并重組也將是新版汽車產業政策中的重要一項,其目標是令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14家減少到不足10家。分析認為,與世界汽車生產大國相比較,中國汽車工業存在明顯差距。首先表現為: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不符合汽車產業發展規律。中國有118家整車生產企業,數量幾乎等于美、日、歐所有汽車廠家數之和,但國內年產量不及一個外國大汽車公司的產量,年產量萬輛以上的僅21家。其次,中國生產的汽車在成本和價格上都高于國外同類產品,即使國內較好的轎車生產廠家,出廠價格也高于國際市場20%~30%。其原因是,企業生產規模小,規模產業經濟效益低下,單位產品固定成本和固定費用高,國產化水平低,部分零部件依賴進口。同時,市場競爭不充分、產量達不到設計規模以及企業管理落后。再次,國內汽車產品開發能力弱,技術水平落后國外達10~15年。而上述兼并重組計劃將使國內汽車生產趨于集約化經營,但可能顯著縮減國內汽車增長幅度,從而縮減天膠市場需求增長幅度。
汽車產業面臨諸多制約
豐田汽車召回事件暴露了汽車零部件行業質量缺失,并可能造成車禍等嚴重后果,引發消費者對汽車使用的擔憂。國內方面,盡管國家多項優惠政策仍將持續,消費者購車熱情將持續,一季度將延續去年良好趨勢,但增速將放緩,預警指數已到達黃燈區邊界,車市面臨產量增長過快、庫存量增加等風險。車市熱引發質量投訴,去年汽車質量投訴依然是重點,而其中針對產品質量的投訴比例已占到88.69%。
外貿內銷存在諸多隱憂
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經濟危機余波未平,全球車市萎縮,輪胎消費需求減少。另外美歐在實體經濟下滑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外來的輪胎檢測標準更為嚴格。美歐分別開始執行《FMVSS139輪胎測試標準》和《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制度》,新標準顯著提高中國輪胎出口門檻,并引發貿易爭端,國內緊固件、鋼輪轂、輪胎等產品頻繁受到反傾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