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飾織物趨向針織品
從目前的國際趨勢看,車用紡織品中針織物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隨著模壓工藝在汽車內飾加工中的廣泛應用,勢必要求織物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彈性。通過組織結構的選擇,針織物可獲得所需的延伸性和彈性。而機織物由于組織結構的特點,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同時,粗細均勻而堅牢的合成纖維的廣泛采用,也為針織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外,從織物的花型變換能力及轉換速度來看,針織工藝也明顯優于機織工藝。
一般來說,由于汽車內飾在整個汽車售價中僅占4%左右,汽車制造商日趨采用高質量的內飾來達到提高汽車檔次的目的。成本低、回報高,而單層機織物表面缺乏豪華感和舒適性,不適應汽車內飾的發展趨勢。機織提花絨中的毛絨紗是以襯入的方式交織在地組織中的,毛絨固著牢度差,毛絨在使用過程中易于脫落。而對于針織絨類織物,由于毛絨紗與地組織是以線圈的方式穿套在一起,因而毛絨固著牢度大大提高。同時,從織造成本來看,機織提花絨要高于針織絨類織物。在針織絨類織物中,經編絨類織物還將繼續占優勢。
非織造布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成型性、透氣性、耐熱性、阻燃性、拒水性、絕熱性、隔音性及輕量化等特性,使得它在汽車內飾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應用。但是高新技術的新型纖維材料、非織造復合加工技術以及非織造與涂層、層壓復合技術的組合應用才是推動汽車用非織造布越來越廣泛應用的關鍵。
增強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也將增加。自上世紀起,西方一些工業發達國就開始用復合材料來代替金屬材料,并制造了各種汽車零部件。隨著高強玻璃纖維、碳纖維和芳綸纖維等高性能增強材料和一些耐高溫樹酯基體的陸續出現,構成了性能更佳的復合材料。它雖然技術難度大,價格高,產量低,但能滿足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迅速成長起來。加之一些世界著名的汽車制造商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了復合材料技術和先進復合材料在汽車工業上的應用研究,并使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復合材料從制造簡單的汽車非承力零件,進入制造受力構件。汽車用復合材料中的增強纖維用的最多的是玻璃纖維和碳纖維,基質材料有熱塑性和熱固性兩類,熱塑性復合材料生產成本較低,加工工藝簡便,在歐洲有廣泛的市場,如發動機罩、座椅骨架、電池托架等,也可用作保險桿、儀表板甚至車身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