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化纖新產品開發速度非常快,種類也很多,常常會出現“無標可依”的狀態。這種狀態如何有效改善?
鄭世瑛:國際上很多企業也曾遇到這樣的困擾。國外在終端紡織品方面的檢測方法很完備,但在纖維方面同樣缺乏可以參照的檢測方法、產品標準,這讓我們深感新時期化纖標準化的難度與責任。
以美國杜邦的“萊卡”為例,國外一些大型企業利用品牌優勢,對纖維進行吊牌,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缺失的情況下,利用企業標準贏得客戶信賴。國內的天竹纖維聯盟對纖維吊牌的做法與此類似。
與前幾年相比,現在化纖企業對標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國家積極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很多企業愿意積極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來。一些企業對某個新產品擁有話語權,能夠通過與有實力的標準單位合作的方式,將企業標準進一步完善,并有可能最終上報形成行業甚至國家標準。
當然,對更多企業來說,比較具有現實意義的是采用相對成熟的標準。這就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們也在對一些名詞術語進行修訂。比如原來的聚酯纖維基本是指滌綸(PET纖維),但隨著技術進步,出現了PBT、PTT等新型聚酯纖維,相關標準需要進一步細化。
記者:在紡織工業進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關鍵時期,在三年振興規劃進一步實施、“十二五”規劃緊張制定的過程中,化纖標準化工作被賦予了哪些新內涵?
鄭世瑛:標準化工作一個重要的新方向是關注節能減排并制定相應的環保標準。標準化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在制定、執行、檢查實施等全方位展開,內容也應涵蓋產品、檢測方法、環保等各方面。目前,化纖標準以產品、方法標準為主,還應在節能減排、環保標準方面有所作為。
在國際上,ISO已經制定了關于環境管理方面的系列標準——ISO14000,以支持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間,氨綸、滌綸行業發布了清潔生產標準,其他行業也將陸續發布。
化纖行業的調整與升級,與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開發,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應用,生物質纖維及相關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標準化工作也要圍繞這些內容展開。比如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阻燃纖維等產品檢測技術及質量指標的確定;研究功能性纖維的功能性指標,尤其是可以表述為可說明的指標或鑒別指標的;規范市場急需的技術標準;銜接上下游產業提高質量、促進產業升級的標準,等等。需要提醒的是,制定標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講究時機,否則反而會限制產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