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甲醇產能到底有多少?山西省政府有關部門日前的聯合調查揭開了這一謎底:2008年該省甲醇產能為100萬噸,2009年增加到307萬噸,還有在建甲醇項目22項,規模近500萬噸,預計到2011年所有項目建成投用后總產能將達800萬噸。雖然甲醇已成為山西煤化工產業最具潛力的品種之一,但如此快速的擴張很可能為未來的市場埋下隱患,山西甲醇行業突圍需過“四重門”。
裝置規模仍然較小
據悉,山西現有煤制甲醇生產企業5家(產能80萬噸),焦爐煤氣制甲醇企業8家(產能145萬噸),另有合成氨聯醇企業14家,產能位于全國第5位;在建甲醇項目22項,規模近500萬噸。這些裝置原料路線目前基本上為煤炭,技術較為落后,能源消耗較高;最大裝置規模為20萬噸,10萬~20萬噸的裝置數占產能的90%以上;單位產能投資高,約為國外大型甲醇裝置投資的2倍;財務費用和折舊費用較高,影響成本競爭力。
近年來,河南、陜西、寧夏、甘肅、內蒙古、安徽、黑龍江、云南和新疆等省區均積極發展甲醇化工產業,裝置規模多在50萬噸以上。這些項目具有生產規模大、工藝技術先進、裝備水平高的特點,代表了當今甲醇化工產業發展、傳統煤化工向現代煤化工轉變的趨勢。從這一點說,山西甲醇行業顯然已經處于下風。
工藝技術依然傳統
由于國家已明令禁止天然氣生產甲醇,所以我國甲醇生產以煤為主,煤基甲醇又分為煤制甲醇和焦爐氣制甲醇。
山西焦爐煤氣制甲醇剛剛開始發展,不僅處理成本高,還受周邊煉焦爐和焦爐氣原料的限制,規模難以做大,導致生產集中度較低、深加工產品較少、產品鏈較短、競爭力較差。
盡管煤制甲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山西省所有在建和準備建設的甲醇項目,全都采用目前比較成熟的固定床、氣流床和循環流化床技術,僅能使用本省的無煙優質塊煤,且大多數企業不掌握煤炭資源,生產成本受煤炭價格影響較大。而真正適合山西的可大規模利用的“三高”(高灰融點、高硫、高灰分)煤種的氣化爐尚未有商業化范例,僅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灰融聚粉煤氣化技術在晉煤集團試用。
運輸瓶頸還在加劇
根據目前的調查,山西甲醇的下游衍生物(特別是醋酸)的增長重點在我國東部地區,這樣山西生產出的甲醇產品需要經過長途運輸才能到達華東和華南市場,運費上漲之后是否還具有競爭優勢是個疑問。此外,甲醇毒性很強、易燃、易揮發,其運輸的安全問題也值得考慮。加之山西鐵路公路運輸的基礎脆弱,承受需求波動的彈性小,尤其是當前尚沒有足夠的空間改善運輸質量,新增的數百萬噸甲醇如何順利運往省外,仍是一個問題。
再者,山西甲醇外運到的主要消費地是以鐵路為主,而我國現在鐵路運力相當緊張,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運力不會有根本性提高,運費也呈現上漲趨勢。而且甲醇的特性要求使用專用槽車,空返且運力浪費,使鐵路運輸的緊張程度進一步加劇。這種緊張狀況使內地甲醇到沿海地區的穩定性、靈活性不夠,不能及時根據顧客需求進行調整,并導致了運輸成本在甲醇價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5%~30%)。
由于目前鐵路運力已趨于飽和,物流條件受到限制,很多企業增量部分都采用汽運的方式對外運輸。而汽運價格遠遠高于鐵路運輸價格,再加上燃油價格上漲,導致山西的甲醇運輸成本增加,極大地限制了山西化工企業甲醇的發展。以晉煤集團天溪煤制油2.3~2.4噸甲醇制1噸油的比例來計算,那么百萬噸油品就是230萬~240萬噸甲醇,如果沒有鐵路,那么解決運輸問題將是最大的瓶頸。因此,就地使用或轉化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下游應用風險猶存
目前甲醇用途仍以傳統領域為主,如甲醛、MTBE、醋酸等,而這些傳統領域需求相當平穩,是否能消化如此多的新增產能還是個未知數。盡管已經有些企業直接興建了一些下游裝置,然而相對于原料甲醇產能的迅速擴大,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勢必會造成國內甲醇的供應過剩。而甲醇新用途如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烴等領域雖炒作較熱,但是進入門檻較高,只有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甲醇生產裝置才可以考慮發展甲醇制烯烴(MTO/MTP)。
甲醇燃料方面,雖然近年來的消費量發展較快,消費地區也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區。山西已先后在晉中、太原、長治等地的公交車、出租車中進行了多年的示范推廣。但甲醇直接作為燃料使用數量極為有限,如果甲醇參混比例按5%計算,則燃料甲醇需求量為35萬噸,若按10%參混,則甲醇需求量為70萬噸。隨著國家《車用甲醇燃料標準》的實施,甲醇燃料消費會成為驅動甲醇需求的主要動力之一。
另外,大量發展甲醇下游生產裝置固然可以加大甲醇的消費量,但是甲醇衍生物產品本身也面臨著市場容量有限,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必須探討化解甲醇龐大產能的途徑,選擇發展市場前景良好的甲醇衍生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