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發展新引擎
來自世界著名紡織機械制造商德國巴馬格和日本TMT的代表,近日再次遭遇參會人士的“圍攻”,希望其透露新產品的開發情況、設備升級的進程等問題——這是發生在5月6~8日“2010(青島)產業用纖維技術與市場創新論壇暨滌綸工業絲專業委員會年會”上的熟悉一幕。德國巴馬格公司上海代表處的高級經理陳方笑言:“每屆論壇,這算是必備節目了。”
代表們的“圍攻”當然并無惡意,卻足以反映出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企業希望轉變、提升的迫切心情。由中國化纖協會主辦,中國化纖協會滌綸工業絲專業委員會等承辦,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大學山東省纖維新材料與現代紡織重點實驗室等支持的本屆論壇,在這一關鍵時期對產業用纖維尤其是滌綸工業絲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努力找尋行業發展的新引擎。本屆論壇還得到了國家工信部相關單位的指導。
結構調整四層涵義
中國紡織化纖工業發展到現在,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王偉從解決就業、行業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國際國內市場的旺盛需求分析得出結論:我國紡織化纖工業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不過,要讓廣闊的前景和空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王偉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快落實《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進一步實施結構調整戰略。
王偉指出,行業結構調整著重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原料結構調整。長期以來,國內紡織原料資源嚴重短缺,天然纖維和化纖原料缺口不斷加大,國內原料發展不足問題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二是產品結構調整。低附加值產品是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標簽,提高產品質量,培育自主品牌是實現產品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去年工信部聯合7個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下一步要做好各項落實工作。三是區域結構調整。我國超過80%的紡織生產能力還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勞動力成本、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制約日益加劇,產業梯度轉移在近年已出現良好勢頭。為引導轉移,工信部最近將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四是產業結構調整。在三大終端領域中,服裝、家紡發展較快,比重較大,而產業用紡織品比例明顯偏低,但發展空間巨大。工信部正與行業協會加緊研究,將制定產業用“十二五”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