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國際主要能源機構觀點
國際主要能源機構中,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上調了全球原油需求預期,國際能源署(IEA)則下調了全球原油需求預期。可以看出,在本月份的報告中,出現了一些分歧,但從各個月份的情況看,則總體依然是樂觀的。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上調原油需求預期:在5 月份公布的月度報告中,美國能源信息署認為在中國引領下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長將高于預期,預計今年全球日石油需求8555 萬桶,比2009 年增長1.82%。預計第二季度全球日石油需求8518 萬桶,較上年同期增長156萬桶,增幅1.9%。比一個月前的預期增加約20 萬桶。美國能源信息署小幅上調了對2010年和2011 年油價的預期。預計2010 年基準的美國原油均價為每桶80.06 美元,較之前預期提高1.8%。到2011 年第四季度,預計原油均價將從2010 年第一季度的每桶78.64 美元漲至每桶87 美元。預計2011 年原油均價將為每桶85.50 美元,較其4 月份給出的預期高2.4%。
圖為全球液態燃料消費走勢圖。(圖片來源:EIA,北京中期整理)
國際能源署(IEA)下調原油需求預期:國際能源署在5 月份月度報告中預計2010 年全球石油需求日均8640 萬桶,比2008 年日均增加160 萬桶。這個預測值比上個月報告下調了19 萬桶。預計2010 年全球煉油廠原油加工量7330 萬桶/日,比上個月報告預測值上調了37 萬桶。IEA 稱,隨著第二季度煉油廠檢修結束,煉油利潤增長將刺激煉油廠提高開工率,4 月份美國煉油廠開工率急劇增長。IEA 并稱,3 月份經合組織庫存27.09 億桶,增長了730萬桶。3 月底庫存/消費比上升到60.5 天,但是比去年同期低1.1 天。4 月份初步統計數據顯示陸上庫存增長4740 萬桶,海上油輪存儲的石油量也上升。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上調原油需求預期:OPEC 在5 月月報中預測,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將增加95 萬桶,較前次預估值高出5 萬桶。EIA 預測,全球石油日需求將增加157萬桶,亦較一個月前的估值高出了11 萬桶。但OPEC 稱,今年石油需求增長的數據,將不足以消化掉全球石油供給過剩的量。OPEC 在月報中指出,成員國4 月的產量繼續增加,遵守各自減產的力度也下降。據路透根據OPEC 最新數據計算,4 月受產量限制的OPEC 成員國減產執行力度僅有51%,低于上月的52%。
三. 影響因素分析
歐債危機主導5 月原油跌勢連續下跌后利空逐漸消化
4 月底至5 月對于商品市場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于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爆發,歐元區國家希臘首當其沖,并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相繼卷入其中,多個國家遭遇評級機構的“降級”待遇,歐元兌美元一路狂跌,接連破位各個重要支撐位,低點探至2006 年4 月份以來的新低。CFTC 持倉報告顯示,自2009 年11 月以來,歐元兌美元的投機頭寸轉為凈空,且凈空逐漸增加,5 月4 日凈空占總持倉比例達到歷史最高,這顯示這段時間看空歐元的情緒達到極致。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則扶搖直上,美元對歐元的相對強勢以及市場的避險需求不斷推高美元指數,作為多數大宗商品的定價貨幣,美元指數的大幅走強也使得股市及商品市場承壓。
顯而易見,歐元區債務危機主導了 5 月份商品市場的行情。為了拯救希臘,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達成了規模近1 萬億美元的救助方案,市場的憂慮心態已經暫時得到緩解,而且出于對歐元可能遭受更大打壓的擔憂,歐元區的幾個主要經濟體如德國等均表態將協力救助歐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市場的信心。另外,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經濟狀況是明顯好于歐洲的,各項經濟指標顯示美國經濟復蘇狀況良好,而1 季度的GDP 數據顯示大部分增幅是靠消費支出來貢獻,這說明美國經濟正在逐步走入正軌,此次歐元區債務危機蔓延至全球的可能性不大,而資本市場由此轉熊的可能性也不大。我們認為,在經過連續回落之后,利空已逐步消化,不少商品已經呈現震蕩筑底態勢。
圖為美元指數非商業凈持倉及美元指數走勢圖。(圖片來源:CFTC,北京中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