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抑制通脹還是理順資源產品價格?國家發改委給出的答案是:兩者兼得。在停滯了兩年多后,天然氣價格改革終于在業界公認“時機成熟”后“破土而出”。天然氣價改邁出的第一步雖然“謹慎”,卻釋放了積極的信號,此舉將有助于理順天然氣與其他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也將破解資源配置困局。
國務院此前下發的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明確要求,“深化能源價格改革,調整天然氣價格”。昨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6月1日起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由每千立方米925元提至1155元,每立方米提高0.23元,提價幅度為24.9%。
價改開啟:取消“雙軌制”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關于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從6月1日開始,各油氣田(含西氣東輸、忠武線、陜京線、川氣東送)出廠(或首站)基準價格每千立方米均提高230元。同時將大港、遼河和中原三個油氣田一二檔出廠基準價格加權并軌,取消價格“雙軌制”。國產陸上天然氣一二檔氣價并軌后,將出廠基準價格允許浮動的幅度統一改為上浮10%、下浮不限,即供需雙方可以在不超過出廠基準價格10%的前提下,協商確定具體價格。
同時,此次國家要求各地原則上按車用天然氣銷售價格與汽油最高零售價比價不得低于0.75:1進行調整。
對于提價,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內天然氣資源匱乏、國產天然氣價格大幅度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價格以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是此次調價的三大原因。
我國天然氣資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且天然氣供應缺口較大,2008年和2009年國內天然氣供需缺口分別為30億和90億立方米左右。
統計顯示,目前國產陸上天然氣平均出廠基準價格僅相當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25%左右。與其他可替代能源價格相比,國內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液化石油氣價格的1/4,燃料油價格的1/3,進口天然氣價格的一半左右。
天然氣與其他可替代能源比價的不合理,導致各地紛紛進行“油改氣”,爭上以天然氣為原料和燃料的高耗能項目,使資源供應日益緊張,部分地區出現的“氣荒”和加氣難現象已經讓公眾感受到了天然氣供應的困局。
價改方向:與國際氣價接軌 價格是引導市場資源配置最靈敏、最直接的信號。但這一信號的作用,在天然氣領域顯然沒有發揮。國內天然氣價格明顯偏低問題已存在多年,偏低的價格無法反映資源的真實價值,也滿足不了企業的投資回報。同時,國內天然氣價格較低使企業在出口天然氣時競爭力過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此次國產天然氣價格調整是為了促進資源節約,理順天然氣價格與其他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引導天然氣資源合理配置。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剛剛走出第一步,隨著國際天然氣占國內天然氣供應比重的增加,國內天然氣價格還將進一步提高。價格改革的方向是與國際氣價接軌,國內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也將像車用天然氣一樣與石油價格聯動。
通脹預期:油價下調沖抵氣價上調 房地產、農產品……近期游資炒作風似乎越刮越大,導致通脹預期居高不下。在這樣一個時期,提高天然氣價格,會不會加劇通脹預期?
此次國產氣出廠價調整后,地方城市燃氣公司的購進成本相應增加。根據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的調查數據,全國平均每戶家庭每月炊事用氣約為20立方米。按城市燃氣銷售價格每立方米相應提高0.23元測算,城市居民每戶每月將增支4.6元左右。
盡管如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仍表示,當前是資源產品價改最好的時期。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此前預測,二季度價格總水平將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態勢。
對此,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目前國內通脹壓力不是很大,此時大幅上調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時機比較合適”。據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董先安測算,天然氣價格上調直接拉高6月CPI不到0.1個百分點,且同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下調油價可部分沖抵氣價上調造成的通脹預期,他表示,油價下降將直接拉低6月CPI 0.0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