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防軍工的關鍵配套材料,高性能聚合物在我國從最初的核潛艇、航空航天、水陸戰車、導彈裝備等開始,應用范圍與規模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除了聚氨酯、聚四氟乙烯等少數品種外,多數高性能材料在民用領域的推廣比較緩慢,在軍轉民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專家在本周于蘇州召開的特種化工材料技術交流會上呼吁,國家應采取相關措施扶持先進材料在民用工業的推廣。
吉林大學教授吳忠文介紹,高性能聚合物又稱特種工程塑料或第三代塑料,是上世紀70年代基于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發展起來的新一代高性能塑料。在國家多個專項的支持下,眾多研究機構經過艱苦攻關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滿足了國防工業發展對于高端工程塑料的需求。但與國外先進材料在民用領域的快速推廣不同,我國的高性能聚合物品種基本都停留在百噸級的中試規模,離產業化應用還有很大差距。
吳忠文以代表性產品聚芳醚酮為例告訴記者,與在國防工業廣泛用于潛艇、飛機、坦克等不同,民用領域形成規模的只有壓縮機和磁力泵的部件,年銷量一直徘徊在10-15噸的低水平。究竟是因為產品質量不過關還是價格沒有競爭力?事實上,聚芳醚酮多年來在軍工領域獲得穩定應用,自主創新產品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一半左右。
那到底是什么妨礙了聚芳醚酮的大規模應用?吳忠文認為,與國外情況對比之后可發現部分癥結所在。首先,西方發達國家為降低噪聲危害,在上世紀就大力推動聚芳醚酮在氣體壓縮機上的應用,而國產壓縮機至今仍未更新換代;其次,聚芳醚酮在汽車業的第三次以塑代鋼進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外國企業的零部件不用中國產品,國產汽車則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再次,高技術的軍轉民離不開政策支持,我國在高性能聚合物領域的扶持措施相對缺乏。
他最后建議,在國家大力提倡軍工轉民用的背景下,希望相關管理部門能夠設立一個專項,像支持國防軍工所需的新材料開發那樣,對于經考核證明能夠批量化生產的國產高性能材料,通過提供資金與政策的支持,鼓勵其在民用領域的技術開發與市場推廣,使這些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創新成果早日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